邵鹏代表:把论文写在黔北大地上的青年人大代表
在黔北广袤的田野间,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俯身查看水稻长势,时而耐心指导农户技术要领,时而又在实验室里专注育种研究。他就是遵义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邵鹏。这位年轻的90后农学专家,用8年青春在田野间书写着“科技兴农”与“为民履职”的双重答卷。
田埂间的成长:从“农娃”到“农技尖兵”
邵鹏的农业情结,始于盘州老家的田埂。1992年出生的他,童年记忆里深深烙印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更难忘村里种植水稻因品种问题导致大面积减产的往事。“当时就想,要是有人懂技术、能选好种,乡亲们就不用白受累。”这个朴素的念头,成为他报考农业院校的初心。
2010年,邵鹏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后顺利考取该校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参与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在实验田里亲身体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2017年,邵鹏被选中到袁隆平种业科学院工作,专注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后来,他婉拒四川一企业高薪聘请,选择回到贵州推广农业技术。“我读研的初心就是造福家乡,这里的土地更需要技术。”邵鹏坚定地说。
2018年,邵鹏通过招聘考试来到桐梓县狮溪镇,成为一名基层农技员。狮溪镇是桐梓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当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初到狮溪,他便遭遇重重挑战:农民种植观念陈旧、农业设备匮乏、专业人才短缺……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靠着一股子拼劲和闯劲,他啃下了一根又一根“硬骨头”。
在狮溪镇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农技推广项目20余个,农业综合项目14个,收集农业种质资源近270份,发表学术论文9篇,成为省内为数不多身处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拓荒者。累计完成104个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牵头建成该县第一个省级粮油试验基地;促进当地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促成千亩制种基地落地狮溪;领衔开展的水稻、大豆种植试验,亩均单产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广水稻密植、“稻+N”和全程机械化种植7000余亩,带动3000余户群众发展粮油产业,解决就近务工人员1000余人;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打造的“国酵大米”,成为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重要物品。
与此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邵鹏工作室”,引进农业专家24人,开展各类培训300余次,服务新型经营主体29家,培育新型农民100余人,成为当地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报道他的事迹,站在稻田里的他说:“就像袁老说的,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种出好水稻。”
履职路上的坚守:从“技术员”到“群众代言人”
2021年,邵鹏当选遵义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当代表不是荣誉,是责任。农民的难题、农业的痛点,我得带到会上。”邵鹏把农技推广的笔记本变成履职日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农民对良种的期盼、对技术的渴求、对政策的建议。
每次人代会召开前,他都深入基层调研,倾听农民心声;会议期间,认真审议各项报告,积极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他提出的《关于收拢农技干部编制,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在桐梓县建设“竹碳汇”交易试点的建议》《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续管护的建议》等,都是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反映基层实际的真知灼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牵头提出的《关于成立南京林业大学(遵义)林下经济研究院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并落地实施,为山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的担当:从“育种人”到“振兴推动者”
邵鹏始终坚信,科技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作为遵义市水稻种质创新与栽培科技创新团队(市级)负责人,他始终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带领团队在桐梓、湄潭、凤冈等地建设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开展品种筛选试验,为当地粮油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2024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完成1398份育种材料的加代,收获优良株系1512份;繁殖自育三系不育系“遵香A”纯种子12kg;完成36个杂交水稻新组合纯度鉴定,其中8个新组合表现优良,有望进入贵州省区试。这些成果,将为贵州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品种保障。
邵鹏的付出赢得社会各界认可。2022年,他被聘为桐梓县“专家人才”和遵义市乡村振兴“双培养”工程导师;创作的科普短视频《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获贵州省首届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三等奖;2023年,荣获遵义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桐梓工匠”称号。更让他欣慰的是,曾经技术落后的狮溪镇,如今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镇,他指导的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培育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从盘州农村走出的农学硕士,到扎根黔北山区的基层农技工作者,再到为民发声的人大代表,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邵鹏正用科技的力量,和乡亲们一起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他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三农”的生动写照,更展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作者:王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