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重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岳太绘代表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资源保护法规。制定和完善贵州省中医药资源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责任主体,加大对非法采挖、破坏中药材资源行为的惩处力度”的建议

一是加强立法保障。2021年5月27日通过的《贵州省中医药条例》加入了对中药的保护与发展。《条例》第三章明确的“制定黔产道地中药材目录和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黔产道地中药材的原产地、种源、种质和品牌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等内容,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提供立法保障。二是加强资源保护。在贵州大学、省农科院、国药同济堂分别建设黄精、天麻、淫羊藿种质资源圃,在毕节建设天麻原生境保护区 3 个,加强本地特有种质资源保护。2024年以来,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关岭县与张伯礼院士团队共建“贵州关岭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获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 450 万元支持建设关岭县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三是加强良种繁育。省农业农村厅建设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5个(大方县天麻、威宁县黄党参、施秉县太子参、从江县淫羊藿、锦屏县铁皮石斛、水城区黄精、荔波县铁皮石斛、德江县天麻、江口县淫羊藿、印江县黄精、安龙县铁皮石斛、安龙县白及、赤水市金钗石斛、绥阳县山银花、乌当区头花蓼),新增种子种苗基地70家、认定新品种 4 个;实施农业农村部“‘ 黔六味 ’中药材产业集群”,累计完成 25 个项目、5.04 亿元;投入 350 万元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省级中药民族药资源种质库”设施设备,收集保存种质资源 1200 余种、7000 余份。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二期)完成验收,入驻企业968家、可追溯面积163.09万亩、药材177种。“定制药园”建设单位155家、面积51.63万亩。

二、关于“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制定并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指导药农科学种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药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技术支持,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靠”的建议

2024 年,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806.2万亩,采收面积238.98万亩、产量148.03万吨、产值430.62亿元,同比增长4.0%、10.7%、9.0%。我们积极提升中药材质量,一是组建中药材专家综合组和重点单品行动组,聚焦重点时节,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定天麻、白及、铁皮石斛、箭叶淫羊藿等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天麻、黄精、半夏等道地药材流通标准和“贵天麻”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实施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发布“中药材生态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基础榜单、“揭榜挂帅”榜单,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二是省农业农村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林业局发布关于遴选中药材GAP基地的通知,加快推动我省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药材质量。三是研究制定《贵州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管理办法》和《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评审专家和专家库管理办法》,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工作;报送贵州省《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制定黔产道地药材和民族习用药材种子种苗、产地初加工(趁鲜切制)的品种目录、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的通知》,组织开展定制药园申报工作,举办全省中药材质量提升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我省中药材质量,推进“定制药园”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重点查处违规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及化学除草剂的行为,严格投入品使用。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太子参、钩藤、朱砂根、山豆根、头花蓼、红果参等开展连作障碍、生态种植等研究工作。

三、关于“开展资源普查与监测。定期开展全省中医药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资源分布、储量和变化情况,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的建议

中药资源普查是掌握中药资源数据,制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我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于2012年启动,2020年实现全省88个县(区、市)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全覆盖,普查工作共历时9年时间,分别于2021年、2022年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验收。本次调查发现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有7317种,植物新物种7个、新记录属2个、新分布9个,出版专著8本,其中《新资源的发现及功效推测》受到行业的高度重视。根据调查数据统计,贵州调查发现290种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为全国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65%;市场调查重点药用植物121种,为全国重点市场调查药用植物的76%;栽培药用植物218种;市场调查药用植物1012种;收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891种。近期,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王泽欢、陆海霞、江维克教授共同主编的书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分类群汇编(2011—2024)》,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我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中药资源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翔实的数据支撑。

四、关于“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中医药产业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医疗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对企业、医疗机构开展的新药研发、工艺改进等创新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医疗机构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的建议

一是完善保障政策,建立中医药投入长效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省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医疗卫生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黔府办函〔2019〕9号),明确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为省以下共同财政事权,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根据工作任务量、补助标准、绩效考核情况等对各地进行补助,市县根据上级补助及地方实际落实支出责任。逐步建立权责清晰、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中医药投入长效机制。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2024年共下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中央和省级资金17.36亿元,其中用于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专项资金1.63亿元。各地统筹用于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中医名医传承、三级中医院康复科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医疗人员能力提升、中医药科学研究、新冠肺炎中医预防诊疗及开展包含中医药专科人才在内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提升我省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创新中医药临床诊疗模式、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是多渠道筹资,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2024年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下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药材)专班经费47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中药材集群现代良种繁育等工程,开展中药材产业宣传报道、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链调研分析等。安排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3400万元,支持47个中医药产业项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项目等。此外,省农担公司为中药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617笔,担保金16000万元,支持实施中药材产业集群工程,支持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公司等中医药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

五、关于“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为保障全省人民健康、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建议

目前,我省规模以上中医药制造企业110家,占医药制造业(137家)的80.29%。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2.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5%,中成药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围绕《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及《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有关任务清单》,省有关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共同推动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一是持续深化“一核多区”产业格局,按照“统筹谋划、特色定位、优势互补、突出重点”的布局思路,结合各市(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以贵阳贵安、安顺为核心,以其他市(州)为支撑,共同构建中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持续优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服务,按照链式整合、园区支撑的原则,重点建设贵阳、乌当、白云、修文、安顺西秀、平坝以及黔南龙里“环贵阳医药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引导优质中药民族药制药上下游企业入园,鼓励中医药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中医药合同研发机构(CRO)、合同生产机构(C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等产业应用基础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申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三是支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中医药民族医药食疗技艺和食疗秘方,以天麻、石斛、黄精等黔产道地中药材为基础,依托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研究院、贵州省中医药膳(饮)研究推广基地等平台,开发一批保健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研发一批以黔产道地中药材为原材料的化妆品、添加剂、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目前,已开发天麻西洋参枸杞子酒、黄精果脯、薏仁米养生酒等食品、保健品,并连续举办两届“贵药膳”大赛,“贵药”品牌影响持续提升。

下一步,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决策部署,结合《关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围绕建设全国中药优质原料基地,推动强化标准制定,加快制定林下天麻为代表的一批黔产道地药材种植、生产技术标准,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推动药材品质提高;持续推进GAP基地建设,推动各地将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积极动员和鼓励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开展GAP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根据天麻等重点单品生产技术节点,对药农开展技术实操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参加“揭榜挂帅”行动,指导中药材种植。二是进一步深化“贵药”产业链。在深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盘活现有产业园区,加大对“环贵阳医药带”产业园区的投入,积极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提档升级,构建“一核工业创新引领,七区种植协同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布局;借助全省产业扶持资金,指导和帮助省内中医药企业在道地药材、民族药材提取,中药饮片质量提升等关键环节的发展,力争培育年营收超50亿元的“贵药”龙头品牌企业;充分整合贵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技术资源,推动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强人财物等保障,建立问题库、专家库,切实发挥产业研究院的优势作用。三是进一步强化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加快推动“贵药膳”“贵药饮”相关标准的制定,推进“贵药膳”“贵药饮”纳入“贵系列”生态食品序列,用好贵州省中医药膳(饮)研究推广基地,开发一批药食同源产品,尽快推出“十大贵药膳”“五十个药膳餐厅”;积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对接,跟进药食同源申报品种进度。四是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产业链重点招商。按照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有关要求,引导优质中药民族药制药龙头和上下游企业入黔,加强与安徽亳州“药通网”对接,争取各方支持,推动“药通网”落地贵州,打造集覆盖种植、生产、初加工、仓储、销售、金融全过程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中药材产业链和市场服务信息。同时,推动贵州百灵、益佰制药、贵州中科分子等企业与澳门企业洽谈合作,推动贵州中医药产业“出山出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