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育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62号建议的答复
李永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遵义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现状调查的建议》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结合省科技厅、遵义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的会办意见及我省近年科普教育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方式解决农村科学教育落后现状。2023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完善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强化对重点人群的科普、营造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氛围以及强化制度保障。我省也建立由科技、科协、教育等37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畅通科普工作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均衡发展。如遵义市创新建立了科学教育五大片区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开展研训和竞赛活动,加快推进区域性科学教育主阵地建设。
二、关于加强规划,建设学校科普教育主阵地,配齐教师资源。省教育厅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并印发《贵州省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通过3至5年系统推进,重点围绕“配齐建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促进科学教育内涵发展、优化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强化科学教育社会协同”四大核心任务,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全学段衔接、校内外协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推进实施贵州省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薄弱学校提升行动,支持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科普特色教育学校56所,促进学校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
遵义市近年来充分发挥各片区内省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市级STEAM科创教育试点学校、科技教育创新融合学校等科技类项目学校示范作用,以片区为单位开展研训、培训、竞赛等活动,引导各校开展交流学习,加速建成区域性科学教育主阵地,实现科教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关于加强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创造良好科普氛围。省教育厅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积极推动新时代全省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联合省科协、省委网信办、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举办贵州省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二是联合省科技厅、省科协举办全省科技活动周活动及系列科普活动,各市(州)同步设立分会场,结合各地实际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活动周期间,全省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830余项,参与群众约385万人次。三是着力提升校外教育服务质量,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家长学校、服务站点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加强典型事迹宣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4年,科技日报、贵州日报等媒体对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等科技人才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累计发布相关报道稿件297篇,其他媒体刊发转载655篇,面向公众讲好科技人才故事。遵义市今年整合了市教体、市科协、团市委及在遵高校等单位科学教育资源,在全市科学类学科优质课比赛、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大赛等常规科教活动的基础上,创办了以遵义市“明日之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遵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为代表的海量科学教育赛事、活动,并借助赛制联动,带动各县(市、区)和学校广泛开展校内科技类活动,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科教、科普氛围。
四、关于加强政策保障,确保城乡区域发展平衡。省教育厅持续推动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优质科普资源流向民族和欠发达地区。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特殊儿童群体支持力度,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要求各地确保生均公用经费向科学教育倾斜,并强化评价督导机制,将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纳入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评价重要内容,探索将农村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与县域内优质学校质量关联考核的机制,促进城乡科学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拟举办各类高质量科普活动,依托全省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科普品牌活动、“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团”乡村服务活动,组织科技专家走进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开展科学知识宣讲普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组织各科普教育特色学校根据活动周主题自主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进一步丰富乡村地区科普供给。遵义市拟在“明日之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遵义市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等市级品牌活动中,单独设立“乡镇组”比赛通道,设置更多匹配农村学校办学实际的科创类比赛项目,为农村师生搭建市、县、镇、校四级展示平台,切实增强农村学生参赛的体验感、获得感,在农村地区形成浓厚的科学教育、科技活动氛围。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