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潮 业态新 活力足 好戏连台“燃”动演艺市场
“村晚”现场,观众喜笑颜开。陈桂良 摄
Z纪元银河左岸音乐节演出现场人潮涌动。采访单位供图
《再回西游》演出拉动景区夜游经济。采访单位供图
歌手周深将于8月底到贵阳举办演唱会。采访单位供图
《多彩贵州风》演出现场。采访单位供图
舞剧《王阳明》剧照。采访单位供图
“红飘带”行浸式演出。采访单位供图
7月4日,2025贵阳Z纪元银河左岸音乐节全票种开售,网络数据显示近50万人“想看”,最终斩获亮眼票房佳绩,市场热度空前。
同日,来自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的47位艺术工作者踏上飞往悉尼的国际航班,他们7月7日在悉尼歌剧院完成了“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国潮交响音乐会首秀,以演艺为媒,展示多彩贵州文化新风采。
今年,贵州发布了《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方案提到,力求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逐步培育打造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演艺市场,打响“贵州好戏”演艺品牌,更好助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和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
从一张小小的票根到一座城市的狂欢盛宴,演艺市场被一张张票撬动得风生水起。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29亿元,蓬勃的文化消费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为演出行业破局发展带来无限机遇。
在此背景下,贵州演出市场也以蓬勃增长的态势,在供需两端强势上行。仅今年上半年,在贵阳举行的“黄小西”T²音乐与艺术节、凤凰传奇演唱会、陶喆演唱会、邓紫棋演唱会等一票难求;本土小剧场演出好戏连连,《阳明悟道》、新编黔剧《秦娘美》《多彩贵州风》《天蝉地傩》等精品剧目备受好评……
层出不穷的文化供给让演艺与市场双向赋能,“演艺+”“+演艺”的新场景新空间逐步构建,贵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情与市场活力,在全国演艺版图中擦亮多彩贵州演艺新名片。
从登台亮相到沉浸体验
演出形式“潮”气足
当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以全息影像跃然眼前,随着响起的冲锋号,突破围剿封锁线,目睹血战湘江的悲壮,在“雪花”与“寒风”中体验“爬雪山、过草地”……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里,这些场景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一幕幕真实的演出场景。
“印象深刻”“感人肺腑”“十分震撼”……参观过“红飘带”的年轻人如是评价。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重点建设成果,“红飘带”以数字科技的创新,成功开创了红色文旅与研学的新范式,既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自2023年10月建成试运营以来,“红飘带”演出目前已突破10000场,接待超120万人次,并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等10余个大奖。
在“红飘带”总导演、总设计王志鸥看来,突破传统“舞台+座椅”的观看模式,借助数字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移动式、互动式的“场景+体验”融合的新型演艺内容,“红飘带”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近年来,在贵州还有许多创新创意的演艺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逐步打破剧场演出空间限制,走进景区景点与游人实现零距离接触。
4月16日,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在雷山县大塘镇迎来2025年首演,多媒体特效与舞蹈编排巧妙配合,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五一”假期,该演出还增加了场次,接待游客1.1万人,票房收入123万元。
类似创新还见于安顺市黄果树景区的“夜游黄果树”项目、《再回西游》沉浸式实景剧,天河潭景区无人机+烟火奇幻秀,以及遵义《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等,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正催生出“演艺+数字+旅游”的新消费场景。
“我们希望游客来到贵州,不再是满足于单纯‘看一场演出’和看看风景,而是深度参与一场旅行,甚至走进一个世界。”安旅集团大黄果树夜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飞说。
当演艺从“演出产品”转向“文化场景”,它成为了连接游客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媒介。毛飞认为,沉浸演艺凸显科技力量和创新表达,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基础上,获得了市场青睐,不断推动当地景区从传统观光向沉浸体验转型升级,也让该地的文旅吸引力持续增长。
从旅游常态到全民狂欢
演艺业态新意满
紧跟演艺市场发展趋势,贵州演艺已不再是“等你来看”,而是主动“走向观众”,以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潮”气十足的创新演艺,不仅拓宽了演艺边界,也极大地丰富了观众体验。
在小剧场和街头,贵州不缺创新尝试。贵阳把“剧本+”贯彻到底,各类剧本娱乐的新业态与非遗故事、民族传说、互动演艺等生动融合;春黔社小剧场内带着些许贵州元素的说学逗唱,赢得市民和游客阵阵喝彩;贵阳MIX空间开心麻花剧场融入贵州文化特色,趣味十足……
同时,以演艺新空间为代表的新业态探索也在贵阳不断推进,诸如煎蛋艺术空间、液体工坊、悦然时光等为代表的新潮场所内精彩演出轮番登场,这类氛围轻松的演艺活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喜欢表达,需要被看见,需要有参与感的个体需求。
2017年,随着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音乐节陆续引入贵州后,这些受年轻乐迷追捧的“潮音”给本地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土的贵州大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创办了自主音乐节品牌“云游音乐节”,让室外流行音乐演出成为了演艺市场新的增长点。
在大风公司联合创始人谈光辉看来,近年贵州文旅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流量增长,让避暑季周期的贵州颇受游客欢迎,在贵州举办的音乐节,全国乐迷的到达率、乐迷的年轻化程度以及乐评度都十分突出。
去年8月,在贵阳举办的Z纪元银河左岸音乐节,带动本地消费同比增长30%,刺激文旅产业创收超10亿,吸引了超70%的外省游客,还荣获了由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颁发的“2024音乐产业年度贡献荣誉”奖项,荣登2024年音乐节影响力TOP3,成为了全国乐迷瞩目的焦点。
据了解,孵化于贵州的Z纪元品牌,如今已扎根本土7年,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标杆性音乐节之一,目前已完成从西南到华南到华东的区域推广,单IP覆盖超50万观众。
“贵阳是全国闻名的避暑之都,夏天气候凉爽,这是做户外音乐节的一个优势,今年我们对音乐节演出阵容进行了全新升级,目前售票情况非常火爆。”贵州雅晨天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表示,大型演出对于城市文旅及形象的拉动不言而喻,要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演艺市场,必然要瞄准最有影响力的艺人和最有号召力的演出。
目前,雅晨天艺秉持“音乐+文旅”的融合基础,相继完成了在贵阳举行的华晨宇演唱会、许嵩演唱会,以及今年4月的凤凰传奇演唱会等,实现了业务能级的跃升,公司还同步打通了中韩泰跨国演艺通道,主导完成11场国际项目,已是时下贵州演艺市场的强劲新兴力量。
台上精彩连连,台下全民参与。贵阳筑城广场和文昌阁开唱的“路边音乐会”、遵义桐梓县九坝镇主客共欢的“桐梓村晚”、含民族巡游、歌舞表演、非遗展示的民族巡游大联欢活动……贵州演艺市场被不断拓展和推广,将台上台下串联一体,极大促进文旅消费,带来了多重效益。
从流量思维到留量深耕
文旅市场活力涌
“以前来贵州是看风景,现在是专门来看演出。”一位来自云南保山的乐迷感叹,“贵州的很多演出比我想象中先锋、还接地气,羡慕这里的年轻人,真是‘吃’得太好了。”
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也曾表示,每次来到贵州就像回到了精神家园。这里还拥有国内首支由民营企业家独立注资创建的职业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该乐团已是全国交响乐团里的佼佼者,它让全世界的多元文化在音乐里汇聚分享,也让世人看到了更多样的贵州。
数据显示,贵阳交响乐团成立16年来,采取演出+运作结合的模式,至今已推出16个音乐季,先后去到国内各大城市和韩国、新加坡等海外演出,举办了1000余场高质量交响音乐会,吸引近50万乐迷观看。
还有具有深厚底蕴的演艺名片——大型民族歌舞演艺《多彩贵州风》,自2006年正式开演以来,目前已持续演出5500余场,历经5次改版,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1000万人次,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被网友评价为:“一夜多彩贵州风,演绎贵州六百年”。
2月,在贵阳揭牌成立的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作为全省演艺“龙头”,充分整合下属院团演艺资源,持续推动舞剧《天蝉地傩》《王阳明》西南巡演20余场,助力杂技剧《脊梁》、杂技秀《绮境》《侗寨琴声》、京剧《阳明悟道》等进行国内巡演,累计演出精彩剧目超1100场次,吸引游客35万人次。
此外,贵州还成立了省级文艺志愿服务团,持续开展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黔山贵水总是情”——多彩贵州优秀剧目文旅交流巡演、景区(街区)驻场文艺演出、“三下乡”公益性演出、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让优质文化演艺资源直达基层。仅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8052场次,参与活动总人次达4786万。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贵州持续深耕演艺市场,精准锁定年轻群体文体消费的布局,通过多样化的演出设置吸引大量年轻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更通过惠民演艺服务直达基层,让演艺不再是文旅“配角”,而是成为贵州构建新质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根,深植于人民。随着《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的实施推进,贵州演艺市场将加快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将有更多优质的贵州原创剧目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更多场景融合型演艺扎根山乡与街区,更多观众将从“欣赏者”变成“参与者”,共同绘就多彩贵州新时代文化演艺新图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