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源百里画廊
韩中州
天气晴好,朋友老陈一大早就来电约我去乌江源百里画廊拍照。老陈在部队做过宣传干事,转业后安置到地质队工作,经常走南闯北,摄影似乎由爱好变成了他的专业。吃完早餐,我们驱车赶往目的地。
乌江源百里画廊的核心景区在黔西市南部化屋村的东风湖,乌江南源三岔河与北源六冲河在这里交汇后始称乌江。20世纪90年代建成东风水电站大坝,水位倒灌进两河源流几十公里,原来激流险滩的乌江,形成面积20平方千米、总库容10亿立方米的三叉形湖区。东风湖是乌江干流梯级开发的第一级水库。
乌蒙山脉东麓的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硐村的三口泉眼——石缸洞、花渔洞、黑鱼洞,是乌江一脉清流的源头。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在重庆市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随着乌江干流陆续修建11座梯级水电站,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阔美景。在千里乌江,随意截取一段峡江都是百里画廊,而最雄奇绝美的就是乌江源百里画廊。
乌江源百里画廊最佳陆上观赏点在乌江干流鸭池河岸悬崖峭壁上一个叫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俯瞰乌江南北源流及鸭池河汇流形成的峡江画境;你可在自己的帐篷里,慢慢地浏览山峡、江流、星空、日出、晚霞、云海随时光推移变幻的景色。从花都里到化屋村,是一条长约8公里,倾角60度,被称为“二十八道拐”的通村公路。在这条一个接一个大下坡加急转弯的道路上,我驾车小心翼翼地盘绕蛇形。汽车驶入笋子岩半山腰一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放眼绝壁夹峙一江清流的绝美山水画卷,游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为眼前山水的气势所倾倒。
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群山阻隔,险流环绕,以前因重度石漠化被列为不宜居住之地,村民要靠手扒岩石翻过悬崖峭壁出行。2009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天赋异禀的化屋村,从此绿水绕青山,绿树村边合,绘就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化屋村是一个苗寨,成寨于清初,由于地理环境,聚居条件封闭,至今村民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仍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假日或夜色降临,游人可欣赏到多声部的苗族民歌、芦笙拳舞、打鼓拳舞等歌舞表演。近几年,化屋村依托乌江画廊和苗寨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一江清流的生态旅游村。
步入化屋码头的同心广场,江对岸状若大鹏展翅的硕大崖壁迎面扑来,瞬间带我进入峡江画廊的奇崛意境。这时一位北京口音的青年上前询问:“要乘船吗,还差两位”。赶早不如赶巧,我和老陈立即买票登船。上船后才知那位北京青年带着一家老小也是来游玩的。开船后,游客纷纷登上游船的顶层,老陈端着徕卡单反相机,进入“咔嚓模式”。
蓝天高远,白云垂落,船在两岸刀削斧劈的峡江峭壁间穿行,清澄碧透的江水在船尾绽开一线雪白的浪花,凉爽的江风吹得人心旌摇荡。人面狮身、天鹅戏水、红运天书、天蟾静卧、灵猫戏鼠、水西姑娘、返老还童……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岩崖壁画从眼前掠过,留下寓意深长的山水密码。从地质队退休的老陈,一边按动快门,一边操着“贵普”话为同船的游客热情介绍乌江的地理人文。这些雄奇伟岸的绝壁形成于大约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那时中国大地发生了地质学上称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
这次运动,在贵州造成了一条从西往东北走向的大裂谷,裂谷底部后来成就了一千多公里长的乌江河床。乌江奔流千里,不及长江黄河的气势,但一路呈现的峡谷清流和悬崖壁画,也有中国其他大江大河无法比拟的风景。游船从化屋基码头出发,游弋到鸭池河大桥折返,往返行程约1小时,20公里水路是千里乌江喀斯特高峡平湖风光最为经典的画廊,兼有三峡的雄奇与漓江的秀美,故有“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胜漓江”之说。游船到达鸭池河大桥下面的峡江,仰望距水面434米高,主跨度800米,全长1450米的一座造型精美绝伦的红色斜拉桥,我仿佛听见一架硕大的“中国红”竖琴钢索紧绷、飞架时空,在弹奏千里乌江,峡江耸峙大河奔流的壮阔交响。
乌江源百里画廊是高天的荣耀,大地的诗篇,是心灵的通道,黄金的口岸,引领我们一次次接续自然的清流,回归生命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