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林正良:狱中家书的丹心绝笔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青年时期的林正良。(资料图片)


林正良狱中写下的绝笔。(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妻乎,别矣,狱中三面,尽成永决,余死若有知,灵魂当紧依妻旁,及父母之左右也……”在贵州省博物馆,有一封书信历经岁月仍显苍劲,信中字字滚烫,让人读罢哀婉悲痛,落款写着“正良于狱八月七日”,这正是林正良烈士就义当天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信。

该书信纵26.7厘米,横36.7厘米,泛黄的信纸上残留着白色斑痕,从1941年8月7日至今,已历经84载风雨。1979年,林正良的亲属将该信件捐赠给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目前为馆藏二级文物。

“我常常思考是怎样的力量,能让革命先烈如此牺牲告别妻儿,或许这就是家国大义吧。”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刘恒说,这些年她致力于贵州红色文物展的研究、选题和策划,在接触过的无数件红色文物中,最令她感动的就是林正良烈士的绝笔书信。

林正良,1909年生于贵州省黔西县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关镇)。他少年时就读私塾,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青年时代为寻求革命真理,他考入贵州省立贵阳师范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思想层面上得到了新的升华和洗礼。

那时,国内政治动荡、战争频发,经济困顿,社会变革和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国际上面临着列强的压迫与侵略。这种背景下,林正良常同进步青年蓝运富、李正荣、胡家驹等谈论“教育救国”的道理及其实践,立志救国。

1938年,林正良与贵州地下党负责人秦天真相识相知,于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宣传革命理论、让更多的人在黑暗时代觉醒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1939年,林正良担任金沙县总支委员会书记,同时又是黔西、大方、仁怀、金沙4县中心县委的负责人之一,他常常去到边远的山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和新文化。

1941年初,贵州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林正良的这些举动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1月24日,他不幸被捕,并被押解到贵阳,关进了保安司令部的监狱。

狱中,敌人企图诱降林正良,以套取党的重要机密;诱降失败后,林正良遭受了残酷刑法,但他并未屈服。面对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的恶劣行径,林正良在狱中作诗《除夕前二日被捕》进行痛斥,诗中写道:“暮地风波起不平,满城风雨犬鸡惊。声声腊鼓催除岁,处处警岗在捉人。思想自由偏犯罪,救亡努力反殃身。河山破碎扶桑恨,祸起萧墙耻用兵”,揭露国民党不顾民族危亡、镇压抗日进步力量的行为。

1941年8月7日,林正良在狱中写下绝笔书信,字迹工整隽秀,信的开头写道:“余自十九年,献身地方教育,任劳任怨,孜孜不息者,良以教育为立国之基……”记述了林正良认为教育为立国之基,毕生追求“教育救国”的信念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随后,年仅32岁的他在贵阳英勇就义。

烈士绝笔,字字血泪。如今,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第一中学,校园里静静伫立的林正良烈士塑像前,每年都有无数学子缅怀先烈、寄托哀思,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后来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