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图云关抗战风云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拟赴贵阳的相关影印件。
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门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顷奉,总干事谕:本会于月内移筑……”走进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嘉润路8号的贵州省档案馆,一份签署于1939年1月17日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拟在贵阳建屋会同救护委员会前往查勘案给该会临时办事处的指令”,揭开一段尘封80余年的抗战往事——贵阳图云关曾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地,全面担负起战场救护使命。
辗转入黔
图云关位于贵阳城东,始建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原称图宁关,为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人称“黔南首关”。自古以来,驻军关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国人由此进入全面抗战。彼时,山河破碎,战火连连。
1937年12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连同其他机构整合医疗救护资源,在汉口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并在华北、淞沪、南京等战场积极展开战地救护工作。
翌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为救护总队,由爱国华侨医学家林可胜任总队长,并组织100多支高效灵活的医务队,深入各战区前线,全面担负起战场救护使命及后方平民防疫等公共卫生责任。
随着日军占领扩大,救护总队一路西迁,由长沙经祁阳、桂林、柳州、河池、独山、都匀、贵定,最终于1939年3月初迁至贵阳图云关,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成为战时最佳庇护所。为了加强战地救护、医疗、医防等工作,医疗大队增加到9个,共辖47个中队、94个区队、9个手术队。预备大队设在贵阳,下辖10个中队,供机动使用。资料显示,1942年救护总队鼎盛时期,图云关工作人员达2000多人(不含卫训所人员),以高、中级医务人员为主,其中有医生500人左右,护士数百人,还有药剂师、检验员等各种卫生科技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1000多人。
“救护总队是一个民间性质的战时医疗救护组织。众多爱国医务工作者不畏艰苦的生活条件,不计待遇,主动参加救护工作。”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决策咨询处处长朱仁印介绍,救护总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作是随着战地救护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工作宗旨是以深入战地,辅助军医救伤医疗入手,以协助发展战区防疫保健,保障部队战斗力为主。由于救护总队的工作重点是救护伤病员,当时设立的行动口号是“救死扶伤,博爱恤兵”,还对所有工作人员订立八条救护信条。
救护救助
“救护总队驻扎于图云关期间,数十名外籍医生和数千名中国医务人员一起,集合在图云关,又被派往各个战区。”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运营负责人商梦娇告诉记者,他们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和肤色,积极参加中国的战地救护服务工作,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胜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1940年至1941年,不少沦陷区的医务工作者,以及一批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基于抗日救国之热忱,冒着生命危险,潜离敌占区,辗转来到位于贵阳图云关的救护总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救护总队主持滇缅印战区的中国远征军战地培训和救护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医疗保障。
“救护总队不仅救护抗日将士,而且协助驻地的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扑灭当地疫情和开展环境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并开设门诊部为平民百姓提供医疗服务。”朱仁印说,1942年,救护总队在贵阳图云关和大西门的社会服务处内开设两个诊疗所,为贵阳市民看病治病,收费低廉,就诊人数众多,很受百姓欢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贵阳图云关沸腾了。人们一下冲到户外奔走相告,欣喜若狂,热泪盈眶。没有锣鼓他们就以脸盆代替,没有高音喇叭就用嗓子高呼,有人还把洋铁桶搬到空地上猛敲。国际援华医生队员们更不顾礼仪,见人就拥抱。他们摄影留念,签名赠言,以纪念这难忘的一刻。
守护研究
据学者研究,抗战期间,贵州民众组织战地工作团,深入战地救护和宣传,协助中国红十字会在贵阳,负责分发国际红十字会及国际援华医用物资。
据统计,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救护总队共进行手术119836人次,骨折复位35522人次,敷伤8784731人次,住院治疗2142997人次,门诊军人2481685人次,门诊平民2002996人次……
2005年以来,包括杨永楦在内的图云关救护队后人开始收集整理相关档案。2013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在贵阳市森林公园落成。2017年,国家批准在图云关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
据统计,目前,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共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档案4098卷。贵州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档案是目前发现的体量庞大、内容系统的救护总队抗战救护档案史料。图云关抗战纪念馆陈列着的实物有100余件,图片453张、文献资料2.8万份。
这几日,杨永楦和美国等地的图云关救护队后人紧密联系,并邀请大家于8月底来贵阳参加相关纪念活动。他们正计划着将散落在中国、美国、英国等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杨永楦说,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一手资料收集起来,既为历史存证,也为后世研究者留下更多资料。(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