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连代表工作“四项机制”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首次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强化人大代表履职的政治要求和制度保障。辽宁省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在代表工作中创新实践,形成“触角延伸基层、建议闭环管理、意见即时反馈、履职量化考评”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为新时代地方人大的代表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人大代表“四下基层”
服务群众触角延伸至家门口
新修改的代表法明确人大代表应密切联系群众,大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四下基层”活动,将人大代表履职阵地延伸至社区、企业、田间地头。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和悦聚邻里餐厅,工作人员一边暖心地询问着老人喜欢吃哪些菜,一边忙碌地为他们打餐。“我家就住在附近,出门5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饭菜量大且便宜,吃得还放心,太好了!”70多岁的居民刘大妈对社区食堂赞不绝口。2014年9月18日,大连市通过媒体公布了大连“老年食堂”名单,老年人扫一下码就能找到离自己最近的社区食堂。大连市人大代表孙军在“四下基层”联系群众过程中了解到小区老年人在就医、就餐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关于大连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
为了让人大代表真正密切联系群众,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连续4年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四下基层”活动,为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提供新的载体,为新时代代表工作持续注入强大动能。仅2024年,全市共有4911名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人民群众3.35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4195条,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2763个,帮扶困难群众3726人,帮扶资金208万元。
为了有效提升人大代表“四下基层”活动质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特色化工作体系。注重制度保障科学化。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将“四下基层”纳入年度计划,制定活动月方案,要求每名人大代表每年至少进人大代表之家(站)1次、联系群众5人以上。甘井子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宣传员、网格员、服务员”行动,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人大代表的“履职清单”。坚持服务形式多样化。西岗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随手拍”模式,人大代表通过履职App上传民生问题,政府部门48小时内响应,形成“拍照上传—交办解决—跟踪督办—反馈评价”闭环。2023年以来,西岗区通过该平台解决道路积水、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163件,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推进成效转化长效化。金州区人大常委会以“一听二问三推进”方式推动问题解决、普兰店区利用农村大集开设“代表建议直通车”、中山区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开展“五个一”活动……这些实践将“四下基层”与民生实事监督结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地生根。
议案建议闭环管理
提办双向发力促“良言变良策”
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完善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机制,大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交办—督办—反馈—评价”全链条闭环管理,实现建议办理从“解释多”向“解决多”转变。
从2024年10月21日开始,大连市全域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休息时间由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这意味着市人大代表王官升提出的《关于调整大连市中小学课间休息的建议》正式落地见效,该建议推动63万多名学生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走出教室,享受更加健康的校园生活。
2024年10月29日,在大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期间,市财政局、市卫健委等5家单位报告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建议办理结果满意度测评。其中,2家承办单位收到人大代表不满意的评价。这种“硬碰硬”的评价模式在大连市已经推行多年。据悉,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选取承办建议数量较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范围广泛的5家建议承办单位,在每年10月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同时邀请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在网上同步开展满意度测评。参与满意度测评的人大代表一致认为,将传统的“面对面”评价方式拓展为“面对面+背对背”方式,有效解决了人大代表“被满意”的问题。
为了推动人大代表建议提出和办理“两个高质量”,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人大代表建议闭环管理机制。每年市人代会期间,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两院”相关部门组成人大代表建议工作专班,现场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进行研判和分拨。市人代会闭会后,市政府第一时间召开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会议,细化措施、落实责任。重点督办强落实,对涉及重大民生、发展难题的建议,实行“清单销号制”。2025年,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了25件重点督办人大代表建议,集中精力推动解决科技创新、养老服务等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多维评价保质量,建立“优秀代表建议+办理示范案例”双评价机制。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每年推选一批优秀人大代表建议和办理示范案例,公开通报表彰,既鼓励了人大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承办单位高标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主动性。同时,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建立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跨年“回头看”,确保列入计划的代表建议落到实处。
审议意见即时反馈
开创国家机关联系代表新渠道
新修改的代表法要求深化“国家机关与人大代表联系”,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建立审议意见“3小时反馈”机制,实现人大代表与政府互动“零时差”。
2025年1月8日20点30分,大连市人大代表冯亮收到了该市科技局的审议意见答复函。这份答复函在审议发言结束后不到3小时便送到了冯亮手中。收到这份带着温度的答复后,冯亮感慨道:“没想到当天发言刚刚结束就能上门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作为一名生活在大连市的外地人,我对大连的发展充满信心。”冯亮的一席话,道出了每名参会人大代表的心声。
对人大代表在大会期间的审议意见即时答复,是大连市推进国家机关联系人大代表的一个具体举措,既激发了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也督促有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回复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真正把对人民负责、让代表满意落实到行动上。
为了推动人大代表审议意见即时反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2025年4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第六十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意见受理反馈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人大代表审议意见反馈作出规范,提升了受理反馈工作的时效。流程再造提速度。该《办法》明确,“一府两院”在代表审议后次日反馈,推动意见办理从会后研究转向会上落实。跟踪监督保实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对反馈意见实行“清单+回单”管理,通过专项检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进行跟踪问效,确保答复的事项能落实,作出的承诺能兑现。数字赋能扩覆盖。依托“大连人大”智慧平台,人大代表可实时查看意见办理进度,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数据为作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全员在线量化考评
以数据激活代表履职新动能
新修改的代表法强化代表履职监督,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推行“积分制”考评,以数字量化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升级改造人大代表履职系统,出台考评办法,将代表履职考核方式由目前各地普遍应用的按照次数计算,改为按照代表履职项目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差别化积分,并结合实际设定单项科目分数上限,避免了因工作性质差别影响人大代表履职积分成绩的现象,有效发挥量化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以新修改的代表法为纲,通过机制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主真谛。从“四下基层”的触角延伸,到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闭环管理;从审议意见的即时反馈,到履职考评的数据赋能,每一步实践都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蓬勃生命力。(作者:张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