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人大+检察”:打造“林下黄金”的法治护盾
8月18日,牡丹江市松茸资源保护与司法协同发展研讨沙龙在牡丹江市东安区人民检察院热烈进行。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及省市人大代表、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专家与相关责任部门就“林下黄金”松茸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提供了全面的问题清单和精准的“靶向”治疗。人大出题、检察破题、各方答题的协同路径在这一刻形成闭环。
人大出题:代表建议锁定“林下黄金”
松茸作为生态系统“关键指示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的不可替代价值,其生存状况是区域生态安全的晴雨表。2025年初,牡丹江市人代会上,大会议案组收到多位来自松茸主产区人大代表的联名建议:“松茸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但早市、电商仍随处可见未审批的童茸、开伞茸。”
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对此高度重视,经与提出建议的东安团代表、市人大农林委联合调研认为,保护松茸,刻不容缓。市人大常委会与市人民检察院进行充分会商,将“督促整治销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确定为年度监督议题,并交由东安区人民检察院列入重点“公益诉讼”项目,从而实现“代表呼声—人大督办—检察跟进”的无缝对接。
检察破题:公益诉讼打出“组合拳”
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东安区人民检察院接到案件线索后,查明经营者20余批次松茸未办理审批的事实,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并邀请人大代表、菌类专家、行政机关及经营者召开公开听证会,现场敲定《关于加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监督管理的方案》,全面加强监管。还发布《牡丹江市东安区松茸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经营规范指引》,建立松茸采售“季前预警—旺季巡查—动态管理”全链条监管机制,以常态化监管保障可持续利用。
共治答题:跨区域闭环迈向长效长治
为避免“东安整治、外县漏网”现象,市人大常委会与检察机关协同攻坚,推动野生植物保护在“采集–交易–出口”过程中实现闭环监管。并通过完善科学保护策略、法治保障路径、协同治理机制等措施,打造出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推动形成“打击非法+引导合法+全域治理”的范式,搭建起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交流平台,为构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多元共治”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实践样本。
松茸是森林的“温度计”,也是百姓的“钱袋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与检察机关的“双引擎”监督模式,共同筑起守护青山绿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