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接好下放的地方立法权之安徽池州篇——良法善治润池州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地方立法作为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2015年5月获得地方立法权至今,安徽省池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地方脉搏,坚持“小切口、接地气、重实效”的立法理念,精心“量体裁衣”,先后制定出台地方性程序法规1部、实体法规14部,修改法规2部。这些饱含地方特色与民生温度的法规,如同精准嵌入城市发展肌理的“法治榫卯”,为池州的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四梁八柱”,深刻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和“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治理智慧。如今的池州,正以法治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十年嬗变:

从“新手上路”到“驾轻就熟”的立法之路

获得地方立法权,对池州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何用好这把“ 金钥匙”,避免立法“大而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地方发展?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精准选题、精细打磨、精诚问计。

“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池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吴军介绍,“不追求体系庞大,而是聚焦那些制约发展、群众关切、具有池州特色的具体问题,力求‘立一件、成一件、行一件’。”十年间,立法工作从最初的谨慎探索到如今的从容自信,实现了从“新手上路”到“驾轻就熟”的转变。

这十年,是立法能力淬炼提升的十年。从首部实体法规《池州市城市管理条例》的探索实践,到如今法规覆盖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历史文化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领域,池州市人大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立法技术日臻成熟,程序更加规范。每一次立法调研的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每一场座谈会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每一轮草案修改的字斟句酌、精雕细琢,都记录着立法工作从稚嫩走向稳健的足迹。

这十年,更是立法理念深入人心、立法成果落地生根的十年。“小切口”聚焦具体问题,“接地气”源于深入调研,“重实效”强调解决问题。从河道采砂的严管严控保障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到《养犬管理条例》《燃放经营烟花爆竹管理条例》规范市民生活细节、提升城市文明,再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一部部法规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池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法治精神逐渐融入城市血脉。


量体裁衣:

聚焦发展关键领域的“精准立法”实践

池州的14部实体法规,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精准聚焦地方发展最迫切、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关键领域,以“量身定制”的良法促善治、助发展。

护航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筑高地”。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标先进,池州深刻认识到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2024年12月1日,《池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池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面迈入法治化轨道。

这部法规的诞生,是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典范。立法团队召开11场不同层级座谈会广纳群言,5次“四不两直”暗访直击痛点,两次书面征求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意见,多次书面、电话、面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广泛征集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基层代表等260余条真知灼见。法规围绕市场全要素、企业全生命周期,不仅固化了池州在市场主体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更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保障、产业扶持发展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

“《条例》是我们最大的‘定心丸’!”池州市伟宏铝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道岳深有感触,“从落户到发展,专人服务、难题速解,地方立法传递出珍惜爱护企业家的强烈信号,让我们对未来信心十足。”这部条例,正成为池州吸引要素集聚、激发市场活力的法治引擎。

赋能特色产业,守护“九华黄精”品牌。九华黄精,药食两用,是池州的一张“产业名片”。产业升温伴生种苗混杂、标准不一、品牌受损等隐忧。如何破局?池州的选择是:立法护航!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的《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条例》是池州首次为单一特色农产品立法。立法过程中,调研组深入田间车间,充分吸纳种植户、企业、科技人员的建议,条例核心条款直指种质资源保护、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品牌建设与资金扶持等产业痛点。在青阳县万亩九华黄精林下种植基地,青阳县乡村振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看着长势喜人的黄精苗说:“已完成1101.5亩,成活率超95% 。《条例》是产业的‘护身符’,规范秩序,保障权益,富民强企更有底气。”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验效”的发展思路下,青阳县加快打造国家级三产融合示范园,目标是五年种植10万亩、培育30家规上限上企业,剑指行业“单打冠军”。《条例》的出台,为实现这一蓝图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

润泽民生根基,破解农村供水“老大难”。农村饮水安全是民生底线,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面对旱涝水量不稳、山区水质波动及1600余处小型分散供水工程管理难题,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池州市农村供水条例》列为2024年立法重点。

“农村供水点多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制定条例,就是要破解管理难题,将有效经验制度化,真正成为保障饮水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的法治后盾。”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吴东山介绍说,这部带着泥土气息的法规已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法治力量:

构筑高质量发展与基层善治的坚实基石

回望十年立法路,池州的成果远不止于14部法规的数字叠加,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法治之力系统性支撑池州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生态立市,法治守护绿水青山。从《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守护母亲河,到《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保护森林资源、《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条例》提升城市韧性、《旅游垃圾管理办法》净化景区环境,再到规范市民生活的《养犬管理条例》《燃放经营烟花爆竹管理条例》,一套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法治体系已然形成,“生态绿城”的金字招牌在法治阳光下熠熠生辉。

深耕善治,法治直达基层治理末梢。立法触角深入社区乡村,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化解物业矛盾,提升居住品质;《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规范建房秩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爱国卫生条例》倡导文明健康;《古建筑保护条例》守护历史文脉。这些“小而精”的法规,将法治的网格编织到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价值升华,法治引领未来征程。池州的立法实践,深刻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彰显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立法温度,体现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坚定决心。它为地方如何用好立法权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池州样本”:立足地方实际,突出问题导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立法实效。

从为市场主体撑起“晴空”,到为一株黄精注入“基因”,再到为万千农户引来“清泉”,池州以十年之功、14部良法,书写了以法治促发展、保民生、护生态的动人篇章。坚实的法治基石,凝聚着群众智慧,回应着市民期盼,支撑着池州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法治之光,必将继续照亮池州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未来。(作者:秦峰  汪秀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