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区:从建议到票决、从试点到覆盖,持续推进民生实事落地
“我试着按下呼叫器,不到2分钟,侄儿张光平就赶过来了……”回忆起前段时间的一次险情,重庆市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72岁的散居特困老人张达金仍心有余悸。
当天早上,张大爷如往常一样独自在家,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顺手按下床边的AI呼叫器。平台数据显示,9点53分07秒按键报警,9点53分15秒侄儿看到信息后立即回应并及时送医。
“这是区政府办理人大代表票决的10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散居特困人员安全监护项目,目前正在推进中……”铜梁区民政局局长朱华友表示,该项目的落地落实与人大的监督推动密不可分。
调研建言——
人大牵线破解监护难题
在2024年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专题调研中,铜梁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全区有4900多名散居特困人员因多数无赡养人,存在安全监护缺位风险,可能导致跌倒或突发疾病时无法及时救治。调研组在报告中提出加强对散居特困老人关爱等建议,得到区民政局快速回应。
区民政局调拨慈善资金9.8万元,开展了500户散居特困人员安全监测试点工作,为500户散居特困老年人配备门磁感应器、AI呼叫器等监测设备,对意外摔倒昏迷、突发疾病等居家过程中发生的风险问题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
“比如,特困老人感觉不舒服主动按下按钮或者说出救命等词语,呼叫器马上发出预警,委托照料人收到预警便会立即上门查看;而门磁感应器监测到特困老人10小时、24小时没有开(关)门情形后就会立即向监护人发出预警,委托照料人收到预警便会立即直接呼叫AI呼叫器或与老人自有手机进行对话,无人响应就会上门查看老人情况。”区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人介绍,张达金老人正是试点对象,也是“物防+人看”的受益人之一。
票决监督——
民生决策推动项目落地
自2024年9月起,铜梁区政府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意见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向全体区人大代表、各镇街人大广泛征集意见,其中“加强散居特困人员安全监护”呼声较高,被列入12件2025年度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名单。
2025年1月,在区十八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散居特困人员安全监护项目”经区人大代表票决正式列为年度10件民生实事之一。
区政府迅速响应,区人代会后仅4个工作日,区政府办公室就印发《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梁区 2025 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铜府办〔2025〕3 号)文件,明确10件民生实事项目年度任务和各自责任单位。
“散居特困人员安全监护项目”由区民政局牵头负责,决定投资118万元,为全区4900户散居特困人员适配门磁感应器、一键呼叫器等智能监护设备及提供预警服务。
为确保该项目如期完成,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解决散居特困老人安全监护项目资金问题。
闭环管理——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区民政局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管,严把质量关,严格招投标流程,加快推进工作落实,确保项目如期圆满完成。
为助推该项目的实施,区人大常委会明确区人大社会委加强工作监督,结合2025年开展的社会救助工作专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为提升散居特困老人的安全感鼓与呼。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采购招投标、4400套设备入库、物联网号卡开通和预装,正在进行入户安装前的监测设备与系统对接调试工作。据悉,7月已正式启动入户安装,按每月安装不低于1500户的进度,预计9月全部完成设备安装工作。
“门磁10小时未动、呼叫器触发‘救命’关键词,系统都将同步向照料人、村(社)干部、监测平台推送预警。”区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人介绍,后续还将完善预警处置流程,确保10月完成预警系统后端功能闭环管理工作。
为加强对散居特困老人的日常照看,所在镇街、村(社区)与特困老人、照料人共同签订了委托照料协议,确保特困老人平时有人照看,生病有人送医。
“从建议到票决,从试点到全覆盖,人大监督贯穿始终。”区人大社会委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跟踪项目成效,让4900余名散居特困老人真正实现“居家有监测、遇难有响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据了解,近年来,铜梁区人大常委会聚焦特殊困难群众,围绕医疗保障扶贫、老年人权益保障、城乡低保、残疾人权益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等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执法检查、专题调研,推动惠民政策的落地落实。特别是2024年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以来,包括帮扶残疾人家庭、民政惠民济困保、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在内的25件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全部完成,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也正在有序开展,让民生兜底保障网在铜梁区越织越牢。(作者: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