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甘肃通渭县常家河镇:“板凳议事会”议出民生实事 “四位一体”模式赋能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以前有问题不知道去哪说,现在代表们主动来听,心里特别踏实!”谈起镇里新推行的“板凳议事会”,通渭县常家河镇南河村的李大姐赞不绝口。李大姐“想给孩子找个打篮球的场地”的心愿,如今已化作家门口一座设施齐全的全民健身广场。

近年来,常家河镇人大主席团聚焦群众反映的停车难、健身场地匮乏等问题,以“民主协商-资源整合-智慧治理-服务提质”四位一体模式为抓手,通过“板凳议事会”收集民意,联动企业、乡贤众筹资源,引入智能交通系统破解拥堵,推动亮化工程覆盖镇区。从群众诉求征集到项目落地见效,全过程贯穿“群众点单、代表督办、政府协同、社会参与”机制,将南河村全民健身广场、惠民停车场等实事项目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民主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



板凳上的“民意直通车”,让诉求有处寻。“赶集停车绕三圈,健身只能路边转”曾是群众急难愁盼的真实写照。镇人大主席团以“板凳议事会”为切口,把议事桌搬到村口大树下、文化广场上,组织代表与群众围坐畅谈,面对面倾听诉求。南河村李大姐“想给孩子找个打篮球的场地”的心愿、菜农成老大“盼建临时停车区”的诉求,通过12场流动议事会被逐一记录。代表们带着86条民意清单,走村入户核实需求场景,用手机拍摄拥堵路段视频、绘制健身场地缺口的分布图,将零散诉求梳理为“停车、健身、交通、亮化”四大民生项目清单,让民主征集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找”,民生实事精准呼应群众所盼。

四级联审的“解题密码”,让实事有着落。如何将“问题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常家河镇人大创新建立“群众提、代表议、人大商、党委定”四级联审机制。在南河村全民健身广场项目决策中,代表们带着群众建议与定西市陇中常河文旅公司座谈,促成“企业捐建+村民监督”的方案;针对停车场用地难题,代表小组与福兴德合作社磋商出“土地折价入股、收益反哺惠民”的创新方案。最终审议通过的惠民停车场、全民健身广场、智慧交管、镇区点亮工程4个项目,在选址等细节上充分吸纳群众意见,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由民做主”的民主温度,形成“群众点单-代表筛单-政府接单”的闭环路径。



众筹模式下的“全程跟办”,让落地有保障。“说好的健身器材啥时到?”面对村民疑问,人大代表李瑞达亮出“监督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周进度、施工难点和协调乡贤捐赠的篮球架、健身器材发货批次。在智慧交通系统建设中,代表们联合交警大队实地勘测,优化摄像头布局,使系统提前半月投用。针对路灯运维问题,代表小组牵头建立“企业捐赠-村社维修-代表督查”机制,用“微信群报障+24小时响应”模式,确保400盏路灯亮灯率常年100%。这种“施工时跟进度、完工后查细节”的监督方式,让每个项目都成为“群众看得见的民主”。

亮灯夜谈中的“效果答卷”,让民心有回响。“停车场建好了,赶集停车不堵了!”“广场安了灯,晚上跳广场舞的人多了”镇人大组织“亮灯评实事”活动,村民们围着新落成的健身广场,用“笑脸贴纸”给项目打分。代表们现场发放评议表,收集优化建议12条,推动停车场增设遮阳棚、加装充电桩。更令人惊喜的是,亮化工程带动夜间小吃摊、农产品展销点兴起,催生了夜间经济新业态。“山楂小妹”的麻辣粉店月增收2000元,用账本印证了“民主实事”的经济温度。



如今,“122民主实事”项目已成为常家河的“民主名片”,从需求征集到项目落地、建设实施到长效运维,人大代表作为群众的“代言人”,全程参与、积极推动,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这种“四位一体”模式,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为激发群众参与、建设宜居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家河经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