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139工作法”,让“呼应为”更走心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小区中心位置的大型“幸福之窗”,格外醒目。展示翠苑一区变化的LED大屏旁,镂刻着十六个大字:“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在西湖区人大常委会翠苑街道工委主任周桂珍看来,“民呼我为”是融入翠苑街道血脉的治理基因和行动指南。“今年,我们创新探索‘139工作法’,构建“呼应为”闭环机制,以民主促民生,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联”得密切

“呼”得便捷

在翠苑街道,选民群众用手机微信打开“翠苑发布”,点击“数智翠苑”“我向代表说”,就可以精准选择人大代表反映问题。

“‘民呼我为’,顾名思义,前提先要听得到‘民呼’,能够知道‘民呼’什么。”周桂珍介绍说,依托1个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10个社区联络点,人大翠苑街道工委建立健全“线上呼”“线下呼”“全程呼”的“三呼”机制,不断拓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渠道。

其中,“全程呼”坚持“问计于民”,让居民群众从 “旁观者” 变成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如在翠苑一区未来社区项目实施前,人大翠苑街道工委专题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项目推进中,人大翠苑街道工委加强与居民群众的沟通,进一步畅通民意、疏导民忧;项目建设完成后,人大翠苑街道工委邀请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居民代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建议。



“应”得迅速

“商”入人心

“老百姓有呼声有诉求,人大就要及时做出回应。”为此,人大翠苑街道工委建立健全“及时应”“联动应”“精准应”的“三应”机制,商好“街道大事”,议好“居民小事”,积极回应居民群众关切。

“及时应”:依托“人大智联在线”“代表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将停车困难、屋顶漏水等一件件居民的烦心事实时在线流转、分类交办;将人大代表、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分组编入社区网格,及时为居民答疑解惑。

“联动应”:构建“政企—代表—社区—居民”四方联动体系,协同发力,听呼必行。比如,为助力打造高品质生活街区,人大翠苑街道工委围绕特色农贸市场、“嵌入式”体育场地、食品安全等居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联动街道业务条线,开展专题视察活动,收集意见建议67条。



“精准应”:对居民反映较多较集中的共性问题,组织开展街道居民议事协商活动,精准回应群众关切。

“比如,今年翠苑街道的民生实事项目‘应急消防宣教体验馆建设’,就是主动回应了居民群众的呼声。”周桂珍介绍,今年初,人大翠苑街道工委组织开展2025年度街道民生实事项目征集专题协商座谈会,收集到涉及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38条,整理汇总后交街道相关科室进行研究。

在翠苑街道第二届居民议事会第五次会议上,“应急消防宣教体验馆建设项目”被票选为民生实事项目。在项目实施期间,人大翠苑街道工委还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就项目方案提出意见建议12条。


“督”得有力

“为”得扎实

人大翠苑街道工委建立健全“贴心为”“高效为”“大家为”的“三为”机制,推动人大“监督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切实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创新打造“日常联系+专项视察”“选民接待+议事协商”“线下踏看+线上监督”“实时监督+跟踪监督”等监督机制,助力打响“呼应为”“善文化”“翠颐年”“翠豚湾”“翠雏鸟”等服务品牌。



运用“民呼我为”一体化智治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处置,助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落实“四张清单”“两去两回”工作机制,引导人大代表在代表履职岗位和本职岗位“双向发力”“双岗建功”。发挥人大代表行业优势,整合组建6支代表志愿服务队,开展多元化为民服务。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