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古:融媒督办聚民意 民生实事暖民心
近年来,兰州市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人大代表建议督办方式,充分发挥融媒体监督作用,推动代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让群众关切得到实实在在的回应。2025年,红古区人大常委会聚焦防洪排涝、交通隐患整改、殡葬服务、体育设施建设、托育服务、教育发展等民生热点,以“融媒督办+跟踪问效”为抓手,推动代表建议高质量办理,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媒督办,让建议办理晒在阳光下
人大代表建议反映的是群众心声,如何确保建议办理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媒体”联动监督模式,联合区级融媒体平台,对重点建议进行全程跟踪报道,让办理过程公开透明,让办理成效接受群众检验。
“每逢暴雨,七号路口、理想十字等地积水,严重影响出行安全。”在防洪排涝方面,这件由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提升红古区城区防洪系统的建议》被列为2025年重点督办建议。红古区人大常委会联合融媒体记者深入防洪系统治理工程现场拍摄,通过新闻镜头直击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进度,推动住建部门迅速行动。在融媒监督下,区住建局将防洪治理工程列为年度重点实施项目,全面完成窑街城区防洪治理工程,彻底解决了炭洞沟、克胜沟行洪瓶颈问题,并新建和改造城区主干道排水管道,疏通七号路口、理想十字等重点积水区域排水设施,实现了“城区无积水”的阶段性目标。
牛克沟桥因汛期强降雨导致桥墩承台外露,多处锥坡、护坡受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交通隐患整改方面,融媒记者随同人大代表实地拍摄,形成牛克沟桥安全隐患亟待解决的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区交通部门迅速启动维修加固工程,确保群众出行安全畅通。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感慨:“媒体曝光后,整改速度明显加快,真正发挥了舆论监督和督促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的作用。”
跟踪问效,让民生实事办到心坎上
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建立“建议交办—媒体跟踪—部门落实—代表评议”闭环机制,确保每一件建议落地有声。
针对群众反映的托育服务供需矛盾,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提升红古区托育服务的建议》,指出“双职工家庭面临0~3岁婴幼儿无人照看的现实困难,现有托育机构数量少、服务不均衡”。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融媒参与督办建议,推动区卫健等部门加快行动,将托育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范畴,实施红古区托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目前,基础部分进展顺利,预计11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同时,区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2~3岁幼儿托育服务。
教育发展关乎民生福祉,人大代表持续关注《关于海石湾独立高中投入使用的建议》办理情况。融媒督办小组多次跟进项目进展,督促区教育部门加快建设步伐。目前,海石湾独立高中已全面建成,正在进行设备采购和师资力量组建事宜,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该校将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引进优质师资,提升教学水平,为红古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殡葬服务设施滞后问题,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融媒记者实地走访、持续关注,推动区民政部门加快规划建设。目前,红古区殡仪馆、骨灰堂及公墓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待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后,将为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生态的服务。
在全民健身领域,海石湾北山公园生态绿化工程完成后,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融媒督办小组持续跟进《关于打造海石湾北山体育公园建设的建议》,推动区文旅、体育部门加快落实项目规划,引入智慧健身步道、羽毛球场、室外笼式篮球场、儿童活动健身区等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纳入2025年重点民生工程,预计年底前竣工。
深化融媒监督,助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自融媒督办机制实施以来,红古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结率、满意率进一步提升。通过媒体公示办理进度、开展“回头看”督查,确保建议办理不打折扣:防洪工程让城区告别内涝,危桥加固保障出行安全,托育服务破解“带娃难”,独立高中建设跑出“加速度”,殡葬设施实现“逝有所安”,体育公园激活全民健身。一位社区居民表示:“以前提了建议,不知道办得怎么样,现在通过新闻就能看到进展,心里踏实多了!”
利用融媒督办代表建议的实践,为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监督更透明,媒体曝光倒逼责任部门提速提效;履职更有力,图文影像让建议办理“有图有真相”;参与更广泛,群众通过媒体报道实现全过程监督。红古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人大+媒体”联动机制,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