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家门口的“预算监督点”让更多群众参与民主决策
“这条路啥时候能修到咱们村头?预算里有没有留够资金?”近日,在重庆市北碚区水土街道代表之家的预算审查监督点,村民陈大叔指着墙上的农村公路提升改造项目示意图,向正在现场办公的区人大代表和财政部门的干部抛出疑问。
这一幕,正是北碚区人大将预算监督嵌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通过在镇街代表家站设立预算审查监督点,北碚区构建起“基层阵地 +部门联动+全程监控”的立体监督体系,让政府“钱袋子”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阵地融合:从“高大上”到“家门口”的监督触达
在童家溪镇代表联络站的预算审查座谈会上,10余位居民围坐在“预算监督明白墙”前,逐项核对 2025年民生项目预算表。“以前总觉得预算审查是‘高大上’的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挑刺’,政府花的每分钱都得经过咱们‘审议关’。”居民代表李芳的话道出了群众的直观感受。
为了让监督触角真正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于2025年年初在水土街道、童家溪镇等 4个镇街代表家站设立首批预算审查监督点。按照“产业关联、地域就近”原则,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由基层代表、乡贤、村民组成的预算审查监督员队伍,形成“固定阵地+流动队伍”的监督模式。与此同时,“代表微信联民群”和“码上提意见”小程序的同步运行,让民意收集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实现“线上收集民意—线下分类交办—现场反馈结果”的完整闭环。
这样的阵地融合机制成效显著:监督点运行以来,累计收集群众对教育、医疗、农村公路等领域的预算建议 87条,其中“老旧小区电梯焕新工程增加安全检测经费”等 23条建议被直接纳入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真正让群众的“金点子”变成预算的“真银子”。
部门联动:民意“直通车”驱动财政“精准投”
“根据监督点反馈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情况不透明’问题,我们已将该项目纳入 2025年重点绩效评价范围,确保财政每一分钱都用得阳光,用到刀刃上。”在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的部门联动会上,区财政局负责人现场回应的场景已成常态。
区人大常委会构建的“民意调研—分类交办—跟踪问效”机制,如同一条高效运转的民意生产线。通过监督点问卷调查,形成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 11个领域的群众关切点,精准移交财政、审计等部门。财政部门据此将困难学生延时服务补助等 12个民生项目纳入重点绩效评价;审计部门则针对“老旧电梯焕新工程进度慢”等问题结合审计项目重点关注,推动工程项目资金及时到位。
这种精准对接的机制,直接体现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中:“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因群众建议增加了“安防设施”预算板块,在民生实事满意度测评中得票最高,达 94%;针对监督点反映的“殡葬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江东殡仪馆迁建事宜,并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重点整改督查范围,切实回应了群众对“身后事”的民生关切。
全程监控:从“纸上数字”到“实地成效”的闭环管理
在柳荫镇永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联合监督点代表、财经智库专家开展的“田野上的预算审查”,成为监督常态化的缩影。“项目预算里列了 200万元,但现场施工量明显不足,是否存在资金闲置?”代表们对照设计图纸实地丈量的较真劲儿,倒逼施工方当场认领问题并限期整改。
区人大常委会推行的“预算编制初审—执行过程监控—绩效结果评价”全链条监督,让预算审查贯穿项目始终:监督点代表不仅参与全区和镇街年度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初审,更对重点民生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开工前民意听证—建设中现场核查—竣工后满意度测评”。针对审计“屡审屡犯”问题,实行“问题整改群众验收制”的创新实施,让监督点代表和村民组成的“验收小组”拥有了“背对背”打分权,不合格项目不予拨付尾款的硬措施,倒逼项目单位真抓实干。
这种闭环管理的成效,在具体项目中得到了直观体现:天府镇镇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通过全程监控,核减不合理预算 100万元,盘活了闲置资产,新增床位 26张,项目建成后具备了为周边群众提供“食、住、娱、医、养、护”一站式养老服务的能力;2024年以来,全区通过监督点介入,累计追回闲置财政资金 1200万元,调整低效项目预算 9个,真正让财政资金花出了效益。
“预算审查监督点不是‘花架子’,而是连接民意与财政的‘立交桥’。”北碚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监督点与“巴渝实践站”深度融合,完善预算监督的数字化功能,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参与民主决策,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写进政府预算的每一个数字里。从会议室到田间地头,从纸质报表到数字平台,北碚的探索正在让预算监督变得更有“硬度”、更具“温度”、更多“维度”、更显“效度”,成为基层民主实践的生动样本。 (作者:张渝玲 汪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