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动代表履职有方向出实效——专访山东省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会利
秋日的清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李满集市上熙熙攘攘。村民贾东风径直走向集市中心一块醒目的“人大代表亮码区”公告牌。他掏出手机,扫了扫县人大代表赵金昌的二维码,一段关于灌溉渠修缮的文字留言发送成功。“以前找代表得碰运气,现在赶个集的功夫,诉求就能反映上去!”他笑着说。这一幕背后,是宁津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街头巷尾可感可触的基层治理新生态的有益探索。
新修改的代表法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为指引,突出代表主体地位,强化权利义务统一,为基层人大工作提供了遵循。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会利表示,在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过程中,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方法,拓宽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为代表参加各项履职活动提供服务保障,充分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与内生动力,推动代表履职有方向出实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度。
深刻领悟立法精神
在强化代表法定职责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新修改的代表法第5条首次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体现了代表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定职责。张会利介绍,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紧扣这一要求,探索开展基层人大工作“规范年”“创新年”“巩固年”三年攻坚行动,建成87处人大代表家站室,形成群众身边的“15分钟履职服务圈”。深入开展“家站室‘下楼’‘出院’ ‘站内+站外’,走近百姓身边”、代表“亮码”,以及代表活动日、代表接待日、站点开放日、家站室联系日“四日”活动,推动代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00 条,解决民生问题600余件,真正实现了代表全天候履职、全方位服务的立法要求。
“特别是在落实第8条‘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方面,我们创新推出‘代表赶大集’‘葡萄架下话民生’ ‘人大代表连心车’等42项举措,为民办实事解难题1000余件。”张会利娓娓道来。比如,通过“民情连心网”代表活动,推动政府部门在3天内解决万宏小区辅路出口拥堵问题;借助“代表赶大集”活动,推动相关部门及时增设农村垃圾投放点;运用“七色彩虹桥”代表活动,推动建成多个村级“暖心食堂”,解决留守老人用餐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相关经验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900余篇,在学习强国刊发150余篇,4次在全国人大、省人大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相关报道获第31届山东人大新闻奖一等奖,8项创新成果入选《中国人大年鉴》。
2025 年,宁津县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宁津”实践行动,做好代表家站室迭代升级、代表“四日”活动等32项目标举措,充分发挥代表家站室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阵地渠道作用、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民意基础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治理效能作用。张会利介绍,为了让代表活动更接地气、更加便民、更具实效,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代表赶大集”“代表帮帮团”“代表连心车”“代表连心网”“代表故事汇”等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此外,县人大常委会建立40个人大代表服务队,搭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用好麦田议事会、代表活动日、代表接待日、站点开放日、家站室联系日等机制平台,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在小区居民回迁、人居环境整治、帮扶困难群众等方面积极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800余件,人大代表履职活力被充分激发,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积极拓展履职路径
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中提升代表工作质效
新修改的代表法第45条提出“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网络平台,为代表依法履职、加强履职学习培训等提供便利和服务”,体现了要拥抱数字化、拥抱新时代,创新代表履职线上线下方式方法。
张会利表示,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人大红”融合式党建品牌,在87个人大代表家站室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实施“季度议事+即时服务”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议,总结近期工作,党员人大代表发挥“双带头”作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000余人次,既推动解决群众困难600余件,更强化了政治引领。同时,县人大常委会创新“人大红线上云课堂、线下提优堂”,开设云课堂35期,组织红色宣讲110场次,覆盖群众3万余人。该做法被中国人大网报道,入选全市机关党建创新案例。
今年,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继续深化相关工作,开展“红色人大、有为代表、活力机关”活动,用好“代表服务队”“代表先锋岗”“代表窗口”“代表+网格”等履职创新平台和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代表工作质效。
“我们充分运用好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微信公众号、《宁津人大》杂志等宣传矩阵,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料汇编》列为代表家站室活动必修课,坚决守好人大意识形态主阵地。”张会利介绍,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开发“云上家站室码上见代表”平台,实现代表建议“码上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公示”全链条办理,让群众有事掌上办、马上办,实现代表履职24小时不打烊。截至目前,该平台共收集群众建议785件并以代表建议的形式,全部交由宁津县、乡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办理。
“针对新修改的代表法第8条‘代表应当加强履职学习’等条款,今年,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实施分层全员大培训,线上线下培训代表2900人次,评选‘最美人大代表’49人次,宁津县977 名各级人大代表实现从‘名誉代表’到‘有为代表’的转变。”张会利自豪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举办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履职经验丰富的人大代表授课,并举办最美人大代表颁奖仪式,鼓励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敢为善为、担当有为,汇聚起为民服务的磅礴力量,真正让“人大红”成为宁津县人大代表工作最鲜亮的底色。
持续放大制度优势
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中增强人大监督效能
新修改的代表法第45 条关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第46条“国家机关保障代表知情权,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等规定,体现了要让代表“双岗建功走在前”,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为此,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有征集、有议题、有审议、有报告、有交办、有督导、有整改、有评议的“八有”闭环监督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采取“影像曝光+现场追问+代表评议”方式。其中,部门评议采取代表联合调研、联合“把脉”、联合“开方”方式;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邀请专业领域人大代表开展6类重点案件评查。张会利说:“我们聚合全县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力量,推动解决营商环境堵点、城市管理顽疾129处,行政效率低、执法不规范等问题163 个,裁判文书上网率低等司法瑕疵案件311件,倒逼‘一府一委两院’不断提升工作质效。”
张会利介绍,宁津县人大常委会聚焦经济发展重点、营商环境焦点、社会矛盾痛点、百姓生活难点、线上线下热点“五点”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监督点、民情观察点,以“坐诊收集—问诊查摆—会诊施治—复诊固效”的“四诊”全流程闭环监督工作机制,推动宁津县营商环境再上水平,助力高质量发展。用好“四位一体”任免监督机制,严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程序关、任前考试关、任职表态关、任后监督关,坚持在常委会会议上公布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增强被任命人员的法治意识、人大意识、监督意识。今年以来,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6人次。
“我们组织人大代表对8名法官检察官开展民主投票、问题征集、案件评查等,并聘请专业力量,组建重点案件评查组,对上诉、发回重审、改判、抗诉、无罪判决、涉访6类185个重点案件开展重点评查,充分发挥代表力量,坚决破除‘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谁弱谁有理,谁死谁有理’‘人多即正义’等现象,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贡献人大力量。”张会利表示。
围绕宁津县委中心工作及县人大常委会“一要点两计划四方案”,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在今年上半年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2025年中心城区城建计划、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2023年度宁津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等7项专项工作报告,邀请相关领域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并提出意见建议。开展宁津县护航校园周边安全、第三水库建设及农村供水保障、“体育名城”建设及群众体育工作等10项视察调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山东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执法检查,征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后,共形成审议意见、视察建议、执法检查建议等380余条。
谈及今后的工作,张会利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为引领,进一步拓展‘代表+’多元履职模式,持续深化代表履职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推动数字化平台与线下活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与为民服务水平。同时,聚焦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关切,强化监督实效,努力打造更具辨识度、更富活力的基层民主实践样板。”(作者:全媒体记者 常雪丽 通讯员 胡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