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人大监督闭环 推动民生实事办好办实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如何?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是否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关系到人大执法检查的权威,关系到人大监督工作实效。

5月27日至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残疾人保障“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关于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和专题询问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推动人大监督取得实效。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截至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十年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文化基础;谋深抓实高质量发展举措,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联动配合,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工作合力……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贵州故事。”省人民政府在整改落实报告中指出,持续打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列民族文化品牌活动,组团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省代表团获奖85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6项,一等奖总数居全国第一。

根据省人民政府提交的报告,贵州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资金支持力度,2024年,下达民族地区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65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8.4%;下达民族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96.6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4.9%。同时,各级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模范省建设”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王斌建议,在挖掘、整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将民族文化纳入文旅体融合,展现文明贵州新风采。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黔东南州工委主委龙黔清表示,省人大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贯彻落实情况,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法治根基

如何通过乡村产业发展更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何确保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2024年11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审议关于检查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产业兴旺,提升乡村振兴驱动力”“聚力富民增收,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等意见建议。

“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落实。”省人民政府在整改落实报告中指出。

“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报告显示,经过近年持续发展,茶叶、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蓝莓等种植规模居全国前列,全年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兴仁薏仁米、三穗鸭、大方天麻等10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数量居全国第六、西南第一。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结合贵州实际,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村产业。要提前谋划布局五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过渡期结束后的乡村振兴工作,明确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的方向和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知联会副会长苏维词说。

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报告显示,除了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贵州还采取了就业增收、联农带农、惠民惠农补贴政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措施,推动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56元,同比增长7%、排全国第5位,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6.6%、居全国第7位。

“除了强调完善品牌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动优质基地建设外,还应将‘注重多元化营销和传播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工作措施之一。”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陈广臣建议。


织密残疾人保障法治“防护网”

为了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去年11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残疾人保障“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促进残疾人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发展。

“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加强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加强残疾人特殊教育发展支持”……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建言献策。

“研究残保金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生活的政策措施,努力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切实满足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需要”,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报告指出,2024年,各级财政预算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3.57亿元,主要用于向83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向4.57万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教育帮扶。

不断完善、落实好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相关政策。目前,全省共31.14万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4.74万名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39.3万名重度残疾人获得护理补贴,34.1万名困难残疾人获得生活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逐年提高,居全国第10位。

“健全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机制,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关于“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的落实,报告显示,2025年全省申请认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用人单位数量达1976家。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8.8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62.4%,其中2025年以来新增就业2469人。

“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建议,建立健全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公平参与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