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市五举措并举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按照兴仁市委的统一部署,由兴仁市人大常委会领衔主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推动下,积极深化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措施办法,扎实开展“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通过持续发力,多举措并举,发掘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让过去躺着睡大觉的“非遗”文化“活”起来。
11月25日,兴仁市民族文化进村寨暨非遗芦笙培训班开班。(潘永旭 摄)
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由市人大常委会挂帅、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史志办、市档案馆、市文联、市融媒体中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非遗”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国美统筹安排,由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市文化馆具体组织实施,整合各民族学会等优质资源,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屯脚镇、大山镇、城南街道、鲁础营回族乡、马马崖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及现场研讨,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要求,多次召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进会,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高效进行。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保护工作。结合地区工作实际,是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国美担任召集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方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奇,市政协副主席钟邦伟担任副召集人;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委统战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工科局、市财政局等市直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切实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现场解决“非遗”工作遇到的问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激发活态传承内生动力。市人大常委会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组织兴仁市“非遗”名录工作专家组,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开展大量普查工作,对“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及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全面系统记录,采取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通过音、谱、图、文、像、物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记录,从项目挖掘、收集、整理、命名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采取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构建“兴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项目库。11月25日至29日,邀请专业教师到屯脚镇鲤鱼村等对苗族同胞开展芦笙演奏专题培训,通过口授相传、增强“非遗”文化记忆,培养“非遗”文化挖掘者、传承者、宣传者、保护者。
推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市人大常委会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立足兴仁“非遗”文化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提高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月8日,兴仁市在鲁础营回族乡民族村、马马崖镇九盘村、大山镇野场村及兴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各民族同胞用传统技艺、民间歌舞、民族服饰、传统美食等文化元素深刻诠释“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主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精髓所在。6月11日,举行兴仁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交流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兴仁,为“非遗”项目申报、数据库建设、田野调查、项目命名、保护措施、助力乡村振兴等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谋定而动做好规划,实现“非遗”向产业化发展。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兴仁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进会,对濒临消亡的“非遗”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安排部署“非遗”向产业化发展转化相关工作,整合市“非遗”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力量,共同推动兴仁“非遗”文化挖掘、传承、保护,探索发展新路径并达成共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启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做好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促进“非遗”提档升级,以申报促保护、以申报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供稿:黔西南州人大办公室 潘永旭 卢怀林 潘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