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4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雷阿幼朵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一是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99个,文化馆9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05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932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全部免费开放。二是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完成200个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项目、318个基层综合文化站(中心)提质项目、84个“城市主题书房”项目,以及116个省图流通点、数字农家书屋和布客书屋,每年为1206个乡镇配送戏曲演出。

(二)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搭建了多彩贵州文化云平台、贵州省文旅资源共享平台、贵州数字图书馆、“黔图有约”网借平台等多个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了全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音乐、视频、讲座等。通过这些平台,基层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化信息和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公共文化云平台已构建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五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本构架,建成66个脱贫县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五大功能的子平台,平台涵盖全省3553家文化场馆及旅游景区,平台通过发布信息、组织活动、服务订单、线上直播、专题活动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资源。

(三)文化活动品牌逐步打造。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了基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村超、村“BA”“村晚”、路边音乐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吸引了大量基层群众的参与。2024年,全省各级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47万场,共3924万人次参与活动。如“四季村晚”活动特色凸显。全年开展“四季村晚”活动876场次。如榕江县春节“村超村晚”,现场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直播观看人数达8500万人次,吸引游客8.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00万元。桐梓县“村晚”荣获中国西部文旅“最具影响力文旅节会”,活动所在乡镇入驻商家749户,包括餐饮、小百货、服装、超市十余类业态,活动期间销售金额达2210万元。路边音乐会举办超200场,吸引现场观众超100万人次,网络传播量突破63亿次。2025年一季度,全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8052场次,活动总人次达4786万。各地聚焦“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极具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活动。我厅牵头举办的“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有序开展,亮点纷呈,新闻媒体给予重点关注和报道。各类活动突出群众主体,纷纷走进社区、校园、景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拉动经济、促进消费积极作用,加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四)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深入推进中央文化人才支持专项工作。“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共分配我省选派文化工作者名额17250名,培养文化工作者名额1080名,下拨专项经费18330万元。结合我省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向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倾斜,通过选派培训、志愿者招募、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文化紧缺人才,有效缓解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短缺现状。二是深入推进“黔旅工匠”工程。围绕全省导游(讲解员)、景区运营管理、导游旅行社、星级饭店、文创产品开发等职业(工种)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共完成培训9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我省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开展文旅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推动我省文旅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黔旅工匠”优秀人才。三是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2021-2024年完成各类文化和旅游领域培训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四是加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建设。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稳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并利用重要节日,组织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深入基层、景区等,开展各类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文化志愿者队伍规模已超10万人。

(五)资金政策支持有力保障。联合财政下达市、县两级公共服务领域资金。2024年下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10220万元;下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7917万元;下达省级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838万元。2025年下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10228万元;下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65414万元(含体育等部分);下达省级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838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多措并举,促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夯实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础,进一步优化布局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强化县级总馆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合理布局分馆建设,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广红色文艺轻骑兵形式,引导支持城乡流动文化服务。

(2)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组织开展好第六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根据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安排,起草制定我省评估工作方案,依托行业组织组建评估工作组,做好任务分工和评估前期相关工作筹备,确保如期完成评估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水平。

(3)加强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落实抓好文旅部即将出台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推出一批服务更加丰富、布局更加科学、业态更加融合、体制更具活力的公共文化新空间示范展示点,积极探索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造血输血能力。

(4)按照文旅部办公厅2023年8月下发的《关于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用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成果转化,针对在评估定级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持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治理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服务水平和效能提升。

(二)融合创新,助力群众文化活动品质提升

(1)全力做好“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优秀节目巡演,充分发挥“群星奖”示范作用,推动各地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和彰显贵州地域特色的群众文艺精品。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统筹安排,做好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作品报送以及群众评委组织和管理工作,组织专家力量精心打磨优秀参赛作品,力争在10月中下旬举办的全国第二十届“群星奖”赛事获奖方面斩获佳绩。

(2)提升转化好“村”系列品牌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大对村BA、村超、村马、村戏、村T等品牌活动的扶持力度,不断深化联动形成强大合力。组织开展好秋季、冬季“村晚”活动。指导省文化馆对秋季、冬季“村晚”9个示范点活动方案进行严格把关,协助承办地抓好活动的开展。统筹结合其他工作,力争赴每个示范点现场开展调研指导。

(3)推进实施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指导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做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平台系统管理维护和运营,做好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招募。引导广大志愿者广泛开展文艺汇演、阅读推广、文艺培训、文明旅游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联合相关部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持续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活动。

(三)持续发力,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升级

(1)实施完善100个基层综合文化站(中心)设施设备项目。通过努力,着力打造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机制灵活、保障有力、服务优良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带动基层综合文化站(中心)自身建设与服务效能提升,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在濡染乡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实施22个“城市主题书房”建设项目。通过项目配置,“十四五”收官之年实现“城市主题书房”项目全省88个县(市、区)全覆盖,更好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积极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管理运营社会化合作途径。通过制度化设计,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推动文化场馆从单一文化传播向现代文化生活中心转型升级。

(3)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持续推进2025年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指导督促“两馆一中心”(省图书馆、省文化馆、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围绕文旅融合进一步优化公共信息服务,拓宽数字文旅服务应用场景,实现主客共享的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开展2024年度公共文化云项目任务验收工作。提升66个脱贫县县级文化云平台和多彩贵州文化云平台运营能力,提高文化惠民服务质量。

(4)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支持艺术团体(包括品牌化的群众文艺团队)进景区、进社区、进公园。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6月26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