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履职路镌刻为民初心——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护航改革发展纪实
从钱江源头吹响改革号角到浙西大地绽放民主之花,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自1985年恢复建地级市以来,走过了40年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同频、与民生共振的辉煌历程。近日,笔者走进三衢大地,探寻一部地方人大守正创新的奋斗史诗。
红心向党铸忠诚: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四十年见证
1985年地级市升格的春雷声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三衢大地深深扎根。
40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高举旗帜,以“第一议题”制度夯实思想根基,构建“中心组领学+机关党委督学+支部研学+党小组促学”四学体系。尤其在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后,迅速通过人大讲坛、“8090”宣讲等形式,将会议精神送入田间地头。
在中央和浙江省委、衢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履职全过程各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衢州实践迸发出新的活力。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2017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促进改革的决定,每年听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情况报告,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专项监督,有力助推营商环境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入攻坚阶段,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牵头统筹,组织代表开展“衢州有礼·代表监督在路上”主题活动,累计巡查6000余人次,整改问题6500余个……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产业创新发展,从城市治理到乡村振兴,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精准发力,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法治护航促善治:
25部地方性法规构筑改革发展法治屏障
“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达96%,居全省第一”,2021年全省城市道路头盔佩戴率、斑马线礼让率测评结果,衢州成绩亮眼,这是浙江省首部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正在发挥威力。这部由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出台的法规,实施三年后让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三分之一。
2015年,全国人大颁布新修改的立法法后,衢州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10年来,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急需、创新、应时、有感”导向,累计制定地方性法规25部。从城市建设到“两子”文化传承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到营商环境促进,衢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范围不断拓展,法治护航的力度持续增强。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法治建设既要筑牢制度根基,又要强化执行实施。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食品安全法、村委会组织法、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安全生产法等200多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审议,有效推动了宪法和法律法规在全市的贯彻执行。
衢州人大统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以高质量立法破解治理难题、回应群众期盼,推动衢州实现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华丽蝶变,为衢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硬核监督助发展:
创新实践锻造改革攻坚利器
在智造新城某新材料企业智能车间,机械臂精准操作,这是人大监督催生的科创硕果。今年年初,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首创科技创新工作报告制度,推动“一府一委两院”在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上常态化报告科技创新工作,助推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监督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衢州人大高度关注扩大有效投资,连续12年把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列为常委会会议审议议题,有力保障项目建设,助推经济转型。聚焦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连续8年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助力提升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效益。围绕开展“五链融合”推进“工业强市”,制定实施“四督联动”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建立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合作新模式,健全发现问题、推动整改长效机制。
监督利剑同样守护民生福祉。今年,衢州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票决产生10件民生实事项目,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闭会后,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实,把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监督列入常委会年度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全过程督导检查,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加快办理。多年来,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深化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推动市县乡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三级全覆盖、民生实事完成率100%。
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精准发力,在人民群众所思所盼中持续用力,不断提高“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
代表履职出新彩:
民主实践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衢州场景
“没想到跨县域建议也能落地!”今年年初,开化县人大代表陆小良在跨县域视察中提出加强饮用水保护地管理的建议,促成周边多地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这得益于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创立的跨域视察机制。15年来,衢州市已开展跨县域视察56次,促成217个区域性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相关实践探索被纳入新修改的代表法。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服务代表履职作为基础性工程,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强化保障措施,让代表履职有平台、作用发挥有实效。
为拓宽代表履职渠道,2014年,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启动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2018年,衢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形成了“1+6+100+N”四级体系,并出台了全国首部《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条例》,有效提升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运行水平。本届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站2万余人次,接待群众3万余人次。
新征程上,衢州人大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民主实践。2022年,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大履职深度融合,构建了人大“主”字型履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共监测民情数据382万条,对立法监督事项提交意见建议6.7万条。推行代表建议“不满意件二次交办”闭环办理机制,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并形成了常山“代表集中活动日”、开化“茶话民生”等基层品牌,将代表履职融入网格治理,让代表履职的舞台越搭越宽、民主实践的触角越伸越广。
时光荏苒,初心如磐。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40年,是与城市共成长、与人民同奋进的40年。时光的卷轴铺展至新的征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深深扎根三衢大地,民主的星火在衢江两岸愈发璀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衢州人大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衢州新篇章注入更持久的人大力量。(作者:陈红升 毛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