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从36%到94.5%,满意度测评支持率飙升的背后
从36%到94.5%,满意度测评支持率飙升的背后
湖北省竹山县人大常委会
连续五年持续推进国资监督
2020年年底,湖北省竹山县人大常委会会场内,气氛凝重。一份《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摆在每位委员面前——报告因底数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在满意度测评中仅获36%的支持率,未获通过。这场“不及格”的测评,如同一记惊雷,炸醒了会场,也拉开了竹山县人大一场历时5年的国有资产监督突围战的序幕。
“三重困境”下的国资流失之忧
雷声过后,必有大雨。竹山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牵头开展的全面调研,反映出全县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调研发现,国有资产管理在多个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思想认识上,部分单位“重资金、轻资产”的观念仍一定程度存在,很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资产台账,部分资产登记不够规范,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在制度层面,县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出台时间较晚,一些单位在资产登记、处置等环节的操作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例如有单位出现资产账面数量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差异的现象;在管理能力上,县级监管机构的专业力量和信息化建设仍在加强中,乡镇一级的资产管理工作在人员配备和机制建设上也存在提升空间,与现代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相比还需继续努力。
困境摆在眼前,改革迫在眉睫。竹山县人大常委会深知,常规的、碎片化的监督已无法取得好的监督效果,必须拿出一套系统性的、能彻底扭转局面的监督新范式。
国资监管的破题之道
面对困局,竹山县人大常委会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系统谋划,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五年规划》,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一套国有资产监督的“竹山思路”。
通过建立“综合+专项”双报告制度,竹山县人大常委会将四大类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并构建了“审议报告—民主测评—整改落实—跟踪问效”的闭环监督机制,通过清单交办和销号管理确保监督意见落到实处,推动2021年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专项报告满意度提升至94.5%。
同时,竹山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数字化转型,指导兴竹国投集团对11类资产建立“一物一码”数字孪生档案,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此外,竹山县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整合县属国企实现一体化管理、实施重大投资决策终身负责制等措施,进一步压实了管理责任,完善了责任追究机制。
这些举措系统性地解决了国有资产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了从传统监管向现代治理的有效转变,为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经验。
从“物理覆盖”到“化学融合”
五年深耕,滴水穿石。2024年年底,随着最后一份自然资源资产专项报告审议通过,竹山县在全市率先实现四大类国有资产监督“全覆盖”,标志着全县国有资产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五年来,竹山县人大常委会推动构建“四维一体”分类监督架构,针对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分别聚焦提质增效、盘活利用、价值转化和风险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支持兴竹国投集团盘活闲置“三资”13.66亿元,增加财政收入5.04亿元;推动文峰乡绿松石矿权挂牌出让9306.37万元,预计开采价值98亿元。同时建立了“清存量、优配置、提效益”的长效机制,累计完成194处县直房产、46处闲置教学点、3855套公租房确权办证,推动跨部门调剂医疗设备十多批次,盘活保障性住房882套。
通过推动政府出台一系列制度规范,竹山县建立了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置的新机制:在所有权方面,建立统一台账覆盖204家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权方面,创新“用售租融”模式,使闲置厂房年租金收入达0.17亿元;监督权方面,将63处水库经营权等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这些措施有效释放了管理效能,实现了从“被动清理”向“主动盘活”、从“粗放利用”向“价值提升”、从“事后检查”向“全程管控”的转变。
如今,走进竹山县图书馆旧址,这座曾经的“沉睡资产”已焕新为集20余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中心。这个温馨的画面,正是竹山人大五年监督成效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从满意度36% 到 94.5%,竹山县人大常委会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监督逆袭。他们的实践深刻表明,基层人大只要敢于较真、善于作为,就能真正管好人民的共同财富,让每一份国有资产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作者:徐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