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人大力量——德州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吨半粮”建设侧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近年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推动“吨半粮”建设为抓手,聚焦端稳“手中粮”,彰显让“中国饭碗”更多装上“德州粮”的坚定决心。
五级代表献“粮”策
“作为产粮大市,德州市小麦、玉米两季播种面积常年在106.7万公顷左右、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国1%、全省1/6,是全国5个整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之一,今后要为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作出积极贡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提出“以山东德州等粮食主产区为依托,开展‘吨半粮’国家示范区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速提效”的建议,得到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的答复和支持,推动形成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创”工作格局。
“目前,全市亟需通过托管、土地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省人大代表、夏津县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杜海霞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的议案》被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为重点办理议案。
“我市‘吨半粮’创建单靠增加种植面积提高产能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通过提高单产的方式,增强粮田综合生产能力。”高广山等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被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挂牌督办,助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高质量推进。
行动是最好的表态。自2021年开展“吨半粮”创建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担当、建言献策,一件件建议凝聚民心,一条条意见紧扣民意,纳入党委、政府决策,扎根田间地头,成为推动粮食增产、乡村振兴的“金点子”。市人大常委会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成立农业农村专业人大代表小组,亮身份、当骨干、作表率,以实际行动赋能德州“吨半粮”核心区建设。
靶向监督促粮增
“2022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对‘吨半粮’创建监督工作定计划、定责任、定目标,持续开展专题、专项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吉刚介绍道。
紧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双轮驱动”。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实地走访+集中座谈+任务清单”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农业科技科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等6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视察,形成多篇专题报告,督促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实施现代种业、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增产技术集成推广、农机装备、科技服务网络“六大提升工程”,推动粮食增产增收增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7.0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量和资金数连续三年保持山东省第一位。
在调研中,群众反映“种粮难致富,种地后继无人”的问题比较集中。如何打造粮食深加工全产业链,让粮食在当地“吃干榨净”,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部门评议、听取审议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督促市农业农村、发改、工信等部门以建设“中国食品名市”为统领,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粮食链条式精深加工,逐步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吨半粮”从源头“好粮食”变为终端“好产品”。目前,省部共建占地0.0733万公顷的“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正加快建设,中粮、新希望六和、双汇等国字号、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德州,“德州味”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4家,带动就业10.8万人,促进了农民在产业链各环节增收60多亿元。
自“吨半粮”创建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巡视”解决急难愁盼,先后就种子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13部社会关注度高的涉农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紧扣法律规定,逐条对照检查法定职责是否履行、法律责任是否落实、法律执行效果是否明显,努力让法律制度的“牙齿”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咬合。面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等新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开展气象“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推动政府建成高标准综合观测网和综合预警体系,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良法立制保粮安
“条例给我们种地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地怎么保,粮怎么种,上级有什么惠农政策,现在我们都一目了然,以后甩开膀子干更有底气了。”家住陵城区义渡口镇北小高村的高文彬,承包的13.3多公顷土地正位于“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区域,《德州市粮食生产促进条例》从征求意见到审议再到落地实施,他一直在关注。
从解决德州市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全面统筹粮食生产各环节。回答了粮食生产谁来干、怎么干、如何干等关键问题,为稳粮增粮、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德州方案。
水是“吨半粮”创建的命脉。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水利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地方立法,以良法护水源。确定以引黄“命脉”工程设施保护为切入点,制定引黄干渠保护条例,重在解决权属不清、水质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制定城乡供水条例,从水源保护与水质管理、供水与用水、设施管理与维护等环节进行制度设计,有力促进了黄河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两部条例的出台规范了引黄调水秩序,为呵护母亲河“生命线”提供了法治保障。2025年1月,德州市黄河水资源超载顺利“摘帽”,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投资近200亿元,畅通5大干流、89条支流以及县乡沟渠,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让“吨半粮”良田沃土“喝足”甘甜活水。(作者:时 波 苗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