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完善“1234”机制 推动代表工作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南平市建阳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广泛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市、(区)人大工作先进经验,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和持续完善代表工作“1234”机制,增强代表履职意识,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激发代表履职热情,为建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夯实“1个”阵地 

搭建代表履职平台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是代表学习培训的阵地、服务群众的平台、宣传法治的窗口和收集民情民意的载体。建阳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加强活动室建设,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夯实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阵地。

区人大常委会积极争取市区两级专项经费,打造升级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推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把代表活动室从政府大院搬迁到集镇人口密集场所或社区服务中心,整合“民生驿站”、“吃茶话事”、综治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开展人大代表“亮身份”等活动。以将口镇代表活动室建设为示范,在全区推广安装人脸识别一体机或密码锁,人大代表只要输入密码或扫脸就能“进家入室”。


人大代表通过“吃茶话事”机制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2024年,建成启用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暨代表之家,集中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建阳人大发展历程、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建阳的实践等内容,为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提供“一站式”学习培训、履职交流的服务平台,也成为人大代表接待群众的重要窗口。


坚持“2个”高质量

提高代表履职实效

人大代表建议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建阳区人大常委会在代表建议的“提、交、办、督”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提高代表建议内容和建议办理质量。

代表建议内容“提质”。通过专题会议部署、形式多样培训、策划课题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多层审核把关等举措,服务代表提出选题精准、聚焦民生热点、操作性强的建议,着力提升建议内容质量。

代表建议办理“增效”。构建“前置沟通+分级督办”办理体系,联合政府部门提前协商交办,要求承办单位落实“三提前、三到位”沟通机制,即办理方向提前沟通,把诉求了解到位;办理初稿提前送审,把办理结果沟通到位;正式反馈提前送达,把征求意见落实到位。通过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政府督查室与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机构联合督办、相关建议专题督办及人大常委会委室对口督办等四种模式,推动落实“代表建议办理高质量”的要求。


试行“3项”制度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建阳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加强对代表履职的监督,有效激发代表履职动力,形成代表履职尽责的良好氛围。

试行“双联双进”机制。持续拓展“双联”工作机制,深化落实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双联双进”活动,即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业务进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民生驿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要求落实到代表履职的全过程。

试行代表履职评议办法。为加强对代表履职的监督和管理,将代表每年出席会议、审议发言、参加小组活动、走访联系选民、向原选区选民述职等情况进行统计评分,评定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次。评议结果以文件形式下发,并向代表小组及本人反馈。对履职优秀的代表通报表扬,对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代表进行提醒,进一步激发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行“码”上说事机制。通过科技赋能,打造“码”上说事平台,在16个乡镇(街道)设立“二维码”民意牌,代表和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就能快速进入问题反馈页面,向所在乡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反映问题。乡镇(街道)人大收到信息后,及时整理转交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处理,并跟进督办,做到“码”上说事、马上就办。


创建“4个”平台 

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建阳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学习培训作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抓手,创建“4个”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履职学习提供便利和服务,实现培训全覆盖。

一是人大学堂。依托“建阳人大”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专栏,每周定期发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知识,并要求代表小组转发,实现代表学习全覆盖。

二是理论课堂。区人大常委会机关每月开展2次理论学习,由机关干部轮流领学和重点发言,提升人大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各代表小组每年至少组织2次学习培训。

三是法律讲堂。围绕人大工作所需法律法规,通过视频会议、现场教学等方式开展关于选举法、代表法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代表沙龙。依托“代表之家”平台,定期开展“代表沙龙”活动,邀请代表分享履职经验,通过“以优带学、互促共进”模式,有效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