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小白”扶贫记|兴仁市百德镇硐坪村第一书记曾蔚
我叫曾蔚,是兴仁市百德镇硐坪村第一书记,作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同时还挂职兴仁市委常委、副市长。
兴仁于我,并不陌生。这里凝聚着全机关连续26年的帮扶情谊,承载着几代人大人的梦想,流淌着上百名省人大机关扶贫干部的青春和汗水。
带领驻村工作队查看薏仁米生长情况。
连续26年的帮扶,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帮助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所有的付出迎来满满的收获。
初识“薏小白”
2007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便来到兴仁市参与扶贫工作,2018年3月,我来到硐坪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队队长袁健的带领下,我从老书记周德林手中接过接力棒。他们叮嘱得最多的就是村里的薏仁米产业。
兴仁薏仁米籽粒小,色白,我们驻村工作队形象地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薏小白”。彼时,硐坪村已试种薏仁米两年,虽然面积不大,但小有基础。我的驻村工作,就这样从薏仁米开始了。
到百德镇薏仁米加工厂了解薏仁毛谷保底收购情况。
“曾书记,我们缺技术、缺经验,加上没有好销路,收入一直上不来,希望你能给我们支支招。”在贫困户韩永运家,我看到了老乡们迫切希望发展产业的愿望,也收到了驻村后的第一个难题。
虽然对这个产业知之甚少,但看到老乡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全部应承下来。接着,我与村“两委”开会商讨,多次组织群众会,综合了土壤、气候、市场等因素后,决定2018年先发展500亩薏仁米,进行示范种植。
这一年,薏仁为伴,我和村干一起走遍了硐坪村每一块薏仁米地,查看长势、了解旱情、攻克病虫害问题。同时,我还积极争取省人大机关支持,外出学习,对接市场,可以说是马不停蹄。
“没想到我们山沟沟里的土地也能生金了。”2018年年底,我们等来了期望中的喜讯。500亩薏仁米迎来大丰收,亩产达到500斤,每亩产值约1800元,和兴仁薏仁米核心产区产值几乎相当。
邀请专家到村给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
接下来,我开始筹措资金建加工厂,创立硐坪村薏仁米品牌,动员群众大范围种植,争取中国好粮油项目支持,安装农业小天才“农眼”……所有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
小小薏仁米 产业大舞台
2018年500亩、2019年1000亩、2020年2000亩,在产业前景一路向好的前提下,硐坪薏仁米种植面积连续三年翻番。
2020年3月,疫情防控形势彻底扭转后,村里老乡们不是在种薏仁米,就是在去种薏仁米的路上。在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全村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前方打仗,后方支援。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连续三年直接投入资金近200万元,支持百德镇以硐坪村为主阵地的薏仁米产业,同时,加大黔货出山、产销对接、媒体宣传力度,在种植端和销售端同时发力。
不畏艰辛不畏难,众手浇开幸福花,在各方支持下,我和村“两委”一起,用三年时间,实现了硐坪村薏仁米产业发展历程上的“三变”:
一是产业发展变化大。2016年试种薏仁米200亩,2020年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亩。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薏仁米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举迈上万元大关。
二是内生动力变化大。韩永运家是我驻村第一次走访的贫困户,在特惠贷、奖补、技术培训等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家率先种上了薏仁米,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薏仁米收入在7万元以上,成了全市的“脱贫达人”。在韩永运的示范带动下,硐坪村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三是基层党建变化大。脱贫攻坚既锻炼了干部,也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硐坪村多次获得州、市表彰,村主任作为市“领头雁”工程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我作为第一书记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在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中获得“全省优秀村第一书记”的荣誉称号。
振兴还靠“薏”中人
2020年10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脱贫“薏”中人》,15分钟的专题片主要以近年来硐坪村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介绍了兴仁市薏仁米助推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
兴仁市百德镇薏仁米示范种植基地。
支书老韩上了中央电视台,自家的薏仁米地在《焦点访谈》栏目视频里缓缓流过!这一天,硐坪村的乡亲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看到大家久久不停的欢笑声,我内心也十分激动、欣慰。三年来,和镇村干部一起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三年时间,薏仁为媒、助力脱贫,我和战友们与成千上万的硐坪老乡一起成为了大山里的“薏”中人。这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和经历。
2020年7月1日,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我相信,在新生活新奋斗的新征程上,大山里的“薏”中人,将持续书写薏仁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又一个奇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