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生态文明法治论坛 | 蒋志刚:生物多样性与法治保障
7月12日下午,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法治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治理”为主题,旨在凝聚智慧、达成共识、深化合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治理贡献力量。
在专家学者发言单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志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剖析了生物多样性的管理目标和分类管理。
蒋志刚指出,生物多样性的管理目标是要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维持物种的生态系统功能,防止濒危物种灭绝,可持续利用资源,保证遗传资源惠益共享,还要控制入侵物种,控制人类动物共犯疾病。
蒋志刚指出,物种可以分为有益物种、中性和有害物种的三大类,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一个物种对人类的利害关系与其种群密度、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有关,一些物种密度低时是中性的、有益的,而密度高时却是有害的。动物对人类的利害关系是可以转化的,为了科学管理野生动物,可以将野生动物划分为受威胁物种、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动物,危害和可能危害人类经济生产的、携带人类动物共患疾病、寄生虫病的有害动物等三大类。针对这三大类物种,提出“野生物种三相管理分类框架”。
“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整体,人与动物必须共享健康,所以我们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观。”蒋志刚说,生物物种涉及的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物种是动态的、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与他所在的时间地点有关,那么保护物种是理性的人、文明的人、现代人的主张,我们要保护濒危物种,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这是世界的共识。
“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蒋志刚表示,早在1989年,利用生物资源历史悠久的背景,中国便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再后来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濒危野生动物、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
“当下我们国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是极具成效的,以贵州为例,很多地方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依托这些植被,森林中的动植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蒋志刚说。(文图:人大论坛融媒体记者 甘玥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