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信厅答复代表建议:建设“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现代化工(磷)产业走廊
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23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就省人大代表黄昌亮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建设“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现代化工(磷)产业走廊的建议》进行答复。
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截止2018年底,已发现矿产资源137多种,查明资源储量的88种,有54种矿产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全省磷矿查明保有资源储量42.13亿吨,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磷富矿查明资源储量(P2O5>30%)12.49亿吨,占全国的56%,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重要的磷肥及磷化工生产的原材料基地。
发展现代化工(磷)产业,对贵州工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答复》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工产业发展,作出了十大工业产业振兴的决策部署,探索了省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推进,现代化工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磷化工为重要支撑的现代化工产业作为十大工业产业之一,在全省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中将有较为强劲的发展空间。
贵州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黔南州瓮福磷石膏产业园进行视察
高标准推进全省磷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我省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禀赋优势,经过60多年发展,磷化工产业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磷及磷化工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地理空间相对集中的“福泉-瓮安-开阳-息烽”一线。
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提出打造“两区六基地”,即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磷煤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在《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贵州省现代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及磷化工子规划中,明确布局发展瓮安-福泉磷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开阳-息烽磷化工产业集聚区。
在《贵州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依托福泉-瓮安-开阳-息烽”优质磷矿资源,建成贵阳、黔南磷化工基地。在我省正在开展的化工园区认定中,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园区)、瓮安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息烽县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开阳县工业园区等已通过联合会审,待报省政府审定后,有望成为贵州第一批化工园区。“福泉-瓮安-开阳-息烽”一线是我省建设全国磷煤化工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加快磷化工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
“福泉-瓮安-开阳-息烽”一线是我省综合交通较为便捷的地区之一,拥有铁路、公路、水路等综合交通网络。
在铁路方面,沪昆铁路、黔渝铁路横穿此区域,新建的瓮马铁路将瓮安连接全国铁路网络,瓮马铁路南北延伸线已纳入规划。
在公路方面,已通车的高速公路有贵遵高速、贵遵复线、贵瓮高速、贵新高速、瓮马高速、福凯高速等,该区域在建高速公路还有瓮开高速、贵黄高速等,此外该区域拥有G210国道,S308、S354等多条省道,国省道改造工程有序实施。
在水路方面,该区域距离乌江主航道较近,随着500万吨级通航设施工程的建成通航,该地区的大宗磷化工产品有望通过乌江航道通江达海。
一个高效便捷的磷化工物流交通网络正在“福泉-瓮安-开阳-息烽”一线逐步建成,将更加有利于我省建设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
支持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答复》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了磷石膏“以用定产”(也称“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省级财政通过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部门现有专项资金,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重点磷化工生产企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
2020年,磷石膏利用成效显著,全省磷石膏产生量1130.21万吨,利用处置量1213.52万吨,利用处置量107.37%,首次实现全年磷石膏“产消平衡”。
全力保障磷化工产业集聚区要素保障
在用地方面,自然资源部门将严格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新要求,对“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磷化工产业集聚区所涉及的建设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给予积极支持、快捷办理,保障合理的用地需要。
在用电方面,深入实施能源运行新机制,支持磷化工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鼓励火电企业向化肥、黄磷等电价敏感企业让利,最大限度降低化工企业用电成本。在资金方面,积极发挥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资金作用,积极支持磷化工企业申报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资金项目。
在环境容量指标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将积极支持我省磷化工产业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通过切实落实清单管理、事前介入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实行台账管理、应用“三线一单”、事中事后监管等举措,优化对建设项目得环评审批服务。
同时,引导产业项目符合环境准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指导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设计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总量指标使用,提高排污排碳产出效益,减少污染问题产生,提高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隐患防控能力。
强化磷化工科技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极力推动以磷化工为主导的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业化发展,指导其编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支持福泉市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共建西南研究院,持续推进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磷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能力建设。
同时,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经营管理人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全省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答复》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优化磷化工产业布局,加快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促进产业集约集聚,不断提升我省磷化工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