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大:高质量履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近年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全省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在一起的优势,积极作为,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履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代表“动”起来,履职“活”起来:积极推动人大代表为民履职
人大工作主体是代表、潜力在代表、发展靠代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深化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内容,带着政治责任积极依法为民履职,让人大工作对人民群众的回应更加有力有效。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人大代表倾情奉献。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天然职责和法定义务,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下,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对全省人大系统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发出致全省各级人大代表的一封信,作出依法科学有序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号召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应急保障工作。
抗击疫情,人大代表责无旁贷。3年来,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发挥带头作用,当好“战斗员”,党政干部、工人农民、教科文卫专业技术人员等各条战线人大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发挥支持作用,当好“宣传员”,迅速投入抗疫战斗,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和理解、关注和参与疫情防控战役。发挥监督作用,当好“监督员”,及时向人民群众做好信息发布并监督落实,防范疫情防控引发的风险,身体力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冲在疫情一线作表率,奋战在各条战线,守土尽责、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人大代表冲锋在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2018年,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和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真正把责任“扛起来”,让代表“动起来”,让主题活动“实起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带头、支持、监督作用,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大代表责无旁贷。全省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依法履职善作善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中显身手、在保障改善民生中谋实招、在扶贫帮困解难中献真情,彰显人大代表的时代风采。在发展农村产业上展风采,人大代表积极带领群众一起干,全面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 农户”组织方式,通过引进、转型、组建等方式多措并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在保障改善民生展风采,人大代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破瓶颈、解难题,惠民生、办实事。在化解基层矛盾上展风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走访帮扶对象,了解现实需求,为贫困户送扶贫政策、送致富信息、送实用技术、送救济物资、送关怀温暖……人大代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头雁”效应得到充分彰显。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大代表接续奋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指示贵州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2021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发出《乡村振兴 代表在行动——致全省各级人大代表的倡议书》,在全省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更好发挥全省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上依法履职、主动作为、贡献力量。
“塘约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6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76万元,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下一步,我们将依法履职,当好代言人、贴心人、带头人,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作出积极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认为。
“各级人大代表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宣传者、践行者、代言者、监督者,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的组织开展为人大代表投身乡村振兴建立新的平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人大代表已经奔跑在路上。
聚焦抗击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等等,推动人大代表积极为民履职……一项项探索和创新实践的背后,是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际行动,是每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坚守,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培训“强”起来,履职“实”起来: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效力
支持、规范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是让人大代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听取民声、广泛集中民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畅通“两联系”,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让人大工作对人民群众的回应更加有力有效。
在学习培训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全方位提升履职能力,克服本领恐慌,当一名称职的省人大代表……”2018年9月,一名新当选的人大代表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学习班时认为。
2018年,针对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中有70%左右是新当选的实际,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从代表培训、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入手,着力在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上下功夫,采取履职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省内培训 与省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组织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重要内容。本届以来,先后组织了8期省人大代表学习班,培训省人大代表近 1000人次,实现基层省人大代表参加培训全覆盖。
参训的代表纷纷表示,通过集中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人大意识、代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和素质,为全省人民代言、为父老乡亲发声,是每一位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3年来的持续培训,全方位提升代表素质,增强履职本领,让代表知道如何履职,引导代表当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代言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连心人、组织带领群众通过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带头人,让其真正能够代表人民、联系人民、回应人民、服务人民。
在加强“两联系”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2019年11月29日,吴明兰、陈仕林、莫江涛等22位来自基层的在黔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在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列席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上,结合自身履职实践,当面与省人大常委会领导“面对面”抒心声、道实情、献良策。
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机制,是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学习借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法,加强联系代表、主动接受监督的重要举措。此举使常委会工作更接地气、更加务实。
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的“两联系”制度,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题中应有之义。省人大常委会以此为抓手,不断创新机制,力促人大代表真正成为群众意愿的“贴心人”,真正成为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连心桥”。
为了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全省各市(州)、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各乡镇、街道(社区)人大及人大工委,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室),通过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接待选民、向选民公开联系电话、建立微信及QQ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民声、征求民意,主动接受选民监督,努力为民督办实事好事,实现了代表服务联系群众“零距离”。
在代表建议办理中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省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即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加强和改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积极组织代表参加专题调研、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以及学习培训等,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代表建议都来自于群众的呼声,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开展代表建议数据分析工作,完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平台实现了代表建议的网上提交和办理。围绕落实代表建议办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办理分工、答复时限、办结标准等要求。
注重将“满意率”与“办成率”相结合,坚持做好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主任会议督办件、省人大代表跟踪督办件)的督办工作,增强办理实效,推动解决桐梓河流域环境与生态保护、贵州香港(独山)产业园发展、夹山水库前期工作等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
加强代表履职培训,深化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机制,听取和反映群众的呼声期盼,一件件代表建议办理结果落地有声,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这些都是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反映群众的呼声期盼,真正做到了集民智、解民忧。
服务“多”起来,成效“好”起来:拓展联系群众的深度与广度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
2018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启动实施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到2019 年底,全省 9 个市(州)、88 个县(市、区)共建成人大代表联络站(室)5731 个,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有条件的村(社区)还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室。在此基础上,又建成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实现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线上+ 线下”全天候、零距离联系。
搭建代表履职“新阵地”。“早上路灯亮得太晚,学生上学不安全”“水压太低,请你们督促自来水公司解决这个问题”……今年春节后上班不久,兴仁市巴铃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就开门“坐诊”接待选民,代表认真倾听、记录。
代表联络站(室)都做到“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牌、有设施设备、有办公队伍、有规章制度”的“五个有”标准,每个平台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协助代表做好联系群众工作。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利用工作平台定期开展联系原选区选民活动。
部分市(州)、县级人大常委会还协调在本行政区域的上级人大代表通过工作平台定期轮流联系接待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大代表全部编入代表联络站(室),设定每月代表固定接待群众日,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原选区选民公布代表信息,实现“定时定点找得到,随时随地联系得上”,还积极推广设立“人大代表接待窗口”,在贵州基层县乡村,代表联络站(室)已经成为代表收集民情、反映民意、为民解忧的“连心桥”。
全省各地还因地制宜,在代表联络站(室)收集社情民意,让代表和群众参与“小切口”立法全过程等等,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延伸到社会末梢,充分激发了代表履职活力。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坐诊”,积极主动履行职责,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重誓言。
开启民情直达“新通道”。2020年 10 月,省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建成并上线运行“贵州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全方位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人大代表全天候、零距离联系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保障。
“有问题找代表”已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贵州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群众可随时向代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代表可以通过网上代表联络站实时查看、处理。构建代表对群众意见信息收集的大数据平台,做到了信息在“掌上”传递,履职在“掌上”开启,互动在“掌上”实现,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网上联络站开通运行以来,进站代表人数达7万多人,基本形成了网上、实体代表联络站“线上”“线下”良好互动,共收集到群众反映意见建议 2000 余条。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卫生健康、交通出行、环境保护、安全稳定等民生领域,约占意见建议总数的90%,有效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的有效抓手。
创新人大监督“新模式”。2019年5月,贵定县许多群众看到西门河有一段河流污水泛滥,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都没得到落实。于是,他们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人大代表夏荣桥,反映西门河段由于受工程影响,污水未能处理就引入河道。夏代表立即深入实地察看,现场拍摄收集图片,通过代表联络站微信群及时交转政府及环保部门并进行督促,污水问题不到一周就得到全部解决……
代表联络站(室)的作用不仅仅是代表收集民、听取民声的平台,也是发挥代表监督作用的平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贵定县按行业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企业家人大代表联络站、医疗卫生行业人大代表工作室、非公经济人大代表工作室等,积极组织具有专业特长的代表开展履职活动,对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续监督、动真碰硬,实现代表监督与常委会监督的有效对接,使人大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代表联络站(室)是联系选民的‘一线’,也是人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通过代表联络站(室)积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群众普遍关心的上学、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环境等现实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久久为功跟踪督办,回应群众期待,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正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着力点。
如今,在全省范围内,代表联络站(室)和网上联络站已经成为各级人大代表的“娘家”,发挥了“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的功能作用,为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搭建了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重要平台,真正实现了“上搭天线,下接地气”。(供稿:黔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