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高质量发展看基层·走进镇宁 | 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剂。

近年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各级人大代表直面产业结构矛盾,坚持上下联动,共同创新,营造上下一盘棋、合力抓产业的浓厚氛围,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纳建村:人大帮扶筑牢发展根基

位于六马镇西部的纳建村地处河谷地带,冬无严寒,夏季炎热,属于贵州特有精品水果代表“镇宁蜂糖李”的主要核心产区。不久前,记者一行驱车从黄果树景区沿河边公路顺流而下,来到了纳建村。

进入纳建,感觉海拔一下子降低了很多,村寨依山傍河,高处连绵不绝的峡谷山坡之间云雾缭绕,虽然已是冬季,但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林木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镇宁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驻纳建村第一书记杨昌鸿(左)与村委干部查看沃柑的长势情况。(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龙利硕 / 摄 )


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胜良说,纳建村地处打帮河谷,原本地多田少,董菁电站建设又淹没了部分田块,以原有传统农业发展粮食(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根本无法实现脱贫致富。2013年帮扶部门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及其机关干部,多次深入纳建村调研后,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以六马特有的精品水果六马蜂糖李、四季李和致富能人已试种成功的芒果为主导,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目前,全村可耕种土地做到“能种尽种”,已经发展成为镇宁蜂糖李、芒果等精品水果为主的打帮河精品水果产业带,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按照“600-1200米海拔‘种李’,600米海拔以下‘种芒’”的思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乡村产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干部群众信心越来越足。

说到下一步打算,县人大常委会驻纳建村第一书记杨昌鸿说,按照《纳建村推进乡村振兴未来五年发展计划》,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在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基础上,转变到一产强,二产有,一二三产相融合。最终形成一产有优质果蔬、畜禽产品为基础,二产有储运加工企业为支撑,三产有乡村农旅为拓展的产业结构,实现农户一年四季有收入,具有抵御气候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做到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致富村:能人示范打造发展“新领地”

相较纳建村而言,同属于六马镇河谷地带的致富村,因为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卢丹在各种场合的推介,在外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记者来到致富村时,卢丹外出学习了。村委会委员唐亮洪说:“我们村的发展得益于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领头人”。

唐亮洪所言不虚。2018年12月,正值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老支书罗国文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组织的信任和关心下,28岁的卢丹挑起了村支书的大梁。

卢丹的能力很快获得了村支两委和群众的一致支持,能人示范带动效应很快凸显。

卢丹再接再厉,把党的政策与村民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挖掘引进乡土人才,将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专家等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库”。2018年毕业于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唐亮洪就是在这样的感召下回乡的。

唐亮洪说,致富村地处六马镇北部打帮河东岸,打帮河流过致富村的范围有6公里。致富村还毗邻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木城河,木城河和打帮河沿途的水景风光都十分优美。村里正依托优势资源,打造产业发展“新领地”。通过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早熟蔬菜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打造了一条打帮河流域产业发展经济带,促进产业发展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工艺坊:勇于“走出去”“传下来”

初冬时节,随着气温下降,在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搬迁群众外出活动也日渐减少。但是位于小区内民族文化产业街区,依然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气息。大大小小数十家民族服饰、手工艺商铺正火热运营。而这个街区,还是小区搬迁群众们的“就业致富一条街”。

走进“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远远地就能听到车间里传来工人们的欢声笑语,车间里,妇女们五指翻飞、梭织飞旋,熟练地给一个个木娃娃穿戴上不同民族的头饰和服饰,又纺织出一块块民族风浓郁的布料衣装,再经过细节加工后,这些商品将销往全国各地。

“生活在镇宁自治县的我十分珍视镇宁作为蜡染之乡的美誉,也自觉担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人。”镇宁自治县人大代表、镇宁民族手工艺协会秘书长、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法人梁海兰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请进来,勇于“走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少数民族蜡染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自从开创工艺坊以来,梁海兰先后为华东纺织大学、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村、北京理工大学、镇宁异地移民搬迁点、贵航职业学院、安顺市妇联、镇宁扁担山镇下硐村、湖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镇宁民族中学、镇宁实验小学、扁担山中心学校等的学员(学生)们传授蜡染刺绣文化技艺。

景宁小区居民,都是从县内的良田、六马、募役等各个乡镇搬来的居民。对他们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就业困难,害怕无法融入城里的生活。了解到居民们的顾虑后,梁海兰申请了“双语”和“蜡染”技能培训项目,为当地民族妇女进行蜡染传统技能培训,已经带领部分妇女就业,让居住在易地移民搬迁点的各族妇女同胞稳得住、能致富,更加团结友爱。

据了解,到工艺坊来上班的工人每天都有30余人,还有其他乡镇领原料到家里去加工的35户。工人每月收入从几百元至3000元不等,解决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问题。梁海兰还想把产业延伸到基层,让有一技之长的妇女们实现“巧手绘出幸福路”。(作者: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石雨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